傳說中,這柄神秘的承影劍曾為商王朝的帝王帝圣所珍藏,后輾轉傳至衛國時期的孔周手中,可謂流傳有序、歷經傳奇!
然而,盡管商王曾擁有承影劍的故事在史籍中有簡略記載,真實性有待考證,但眾所周知,歷史長河中唯一流傳至今的,似乎僅限于孔周舞動承影劍的傳說篇章。
關于此事,《列子·湯問》中的篇章曾生動描繪了一段堪稱詭異的歷史事件。傳說魏黑卵殺害了邱炳章,邱炳章之子忍辱負重,立志復仇。然而由于體弱多病,不愿借他人之力,因此陷入困境。最終,他來到衛國尋求孔周幫助,以妻兒作為抵押,請求孔周協助復仇。孔周慷慨解囊,取出三把寶劍,其中便包括承影劍。借助此劍,邱炳章之子成功復仇,展現了承影劍無與倫比的威力。據傳,孔周還曾詳細向邱炳章之子介紹這三把寶劍,足見承影劍的主人正是孔周本人。
承影劍,這是一把充滿優雅氣息的神兵利器,其獨特之處令人嘆為觀止。據悉,承影劍約于周朝時期鑄成,與含光、宵練并稱商天子三劍。初出爐時,竟現異象——蛟分承影,雁落忘歸,故得名承影劍。此劍猶如淡淡虛影,無實體形象,《列子·湯問》中有詳盡記載。因其名氣之盛,承影劍的下落始終備受矚目。那么,承影劍究竟何去何從呢?
事實上,歷史文獻對于承影劍下落的記載并不清晰明確。相傳承影劍最初屬于商王,后流轉至衛國時期的孔周手中。曾有人如此描述承影劍的神妙之處:手持承影劍之人,輕揮優美弧線,拂過古木,只聞得樹枝斷裂的咔嚓聲響,隨之而來的便是整株茂密的松樹轟然倒塌,僅余平整光滑的年輪殘留在樹樁之上,然而卻依然不能窺見承影劍的全貌。
如此描繪雖具神話色彩,但上古時代承影劍的赫赫威名卻不容置疑。然而,如今已難以追溯承影劍的蹤跡。自春秋時期孔周手中現世以來,再未有任何關于承影劍的記載或消息傳出。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人們已無法探知承影劍的行蹤,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智者,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句名言?”王陽明突然發問。
“何言?”
“即你我皆為天道大人的手稿,看似自由自在的運行軌跡實則早已被宇宙法則所束縛。”王陽明淡然道。
張其金聞言,不禁大吃一驚。這句話,那個深沉而蒼老的聲音在他腦海中已不止一次回蕩,他豈能忘記。于是好奇地詢問:“導師,您對此有何高見?”
“我又能有何高見,不過是想告訴你,人生如棋局,千變萬化,但天道恒常,一切皆有定數。一個人的命運并非注定好壞,而是取決于自身的努力拼搏。然而若命運早已被天道所設定,縱使竭盡全力,恐怕亦難逃宿命。”
張其金深有所悟地點點頭,感慨道:“導師的教誨,我深感認同。許多時候,我總感到命運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操控,生命似乎不再屬于自我掌控,同樣,我的命運亦無法由我自主決定。或許,這便是所謂的天命難違吧!”
王陽明頷首贊同:“智者所言極是,正如量子血靈珠這樣的天地神物,并非人人可得,唯有天命所歸之人方可獲得。承影劍亦是如此,并非人人可擁,唯有量子虛無血靈珠的持有者,借助其身懷宇宙太極圖中的祥瑞仙氣,方能激發其無窮潛力。正是因此,我才堅信承影劍已被劉赫杰所得。同時,我也懇請智者明白,凡事不可過度強求,以順應時勢為宜。有些機緣看似美好,實則未必。人們常常提及的‘德不配位’便是此意,失德之人即便享有超出自身承受范圍的榮華富貴,終將招致災難。”
張其金傾聽著王陽明的教誨,深思熟慮地回顧起近年來周遭所見所聞。
這些年來,一種頗為常見的現象引起了他的關注:“那些輕輕松松就能賺取豐厚財富的人,往往在不久后便會耗盡家財。”
如今,他靜心思考身邊所發生之事:
為何眾多年輕有為的青年英年早逝?為何有些官員剛剛晉升便疾病纏身?為何有人家中新房落成之際,家人卻遭遇不幸?……
我們所擁有的財富、智慧、地位等一切,古人僅用一個字概括——“物”。
實際上,這便是我們所說的福報。
唯有深厚的品德,方能承載萬物,吸引福報降臨。這便是清華大學的校訓“厚德載物”的真諦。
反之,則是“德不配位”。位即待遇,指的是我們的德行不足以匹配我們所擁有的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