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書送來的臘肉真的是臘到了火候。川貴湘這邊制作腌肉和東南沿海地區制作咸肉是完全不一樣的。東南沿海地區的咸肉制作一般都是比較簡單的鹽抹勻之后進行晾曬風干便于保存。而川貴地區多雨潮濕,僅僅依靠晾曬是無法把肉長期保存的。在一年只殺一頭豬的年月里,為了讓肉能保持更長的耐儲時間,老一輩的人研究出了獨特的臘肉工藝。
那就是將肉類經過調味料腌制之后掛在灶臺之上,用煙火氣去熏臘肉。這樣臘肉就能保持一整年不壞,有的陳年老臘肉說不定能放三年。
而張桐拿著老支書送來的臘肉有點犯難。因為即便是經過他的處理把煙熏臘肉的表皮進行了處理,把黑色的物資全都刮干凈了。但是這種臘肉也不知道在灶臺上放了幾年了,就算是用熱水泡了之后依舊還是硬邦邦的,張桐用刀切下一片,感覺和切木頭一樣。而且用臘肉敲擊了一下菜板也發出了砰砰聲,拿起來聞一下也覺得特效像火烤過的木頭一樣。
如果有一樣東西看上去像木頭,聞起來像木頭,看上去也像木頭,那么它就是木頭。
張桐自詡廚藝不錯,但是如何料理這條木頭真的是一個難題。
“這玩意兒估計要在鍋里用熱水煮很久才能拿來炒菜吃,我們今天多半是吃不上了。”江華有點可惜的看著這根老臘肉:“可惜了這根臘肉味道應該不錯呢。”
“會嗎?這玩意兒不應該是所謂的第一重度致癌食物嗎?現在電視啊,微信里天天這么說。”張桐敲了敲臘肉。
“第一致癌?不,熬夜才是第一致癌因素。熬夜玩游戲,餓了再來個油乎乎的炒面炒粉或者是炸雞小龍蝦當夜宵,這種生活方式才是第一致癌。要是能和這個老支書一樣,每天八點睡,早上五點起,每天按時吃飯準點干活。就算一個星期吃一次這樣的第一致癌物的臘肉也沒有任何關系。老支書都六十多了,不也身體好的很嗎。”江華如此說著。
張桐有點好奇:“六十多了?不是說六十歲就退休了嗎?”
“那也要有人來頂上才行啊。這個羅家村一共就五百來個自然人口,沒有什么產業,全村主要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去雙慶城區務工。只在夏秋兩次農忙和過年的時候回來。平時村子里只有兩百多名的老人和留守兒童。本來村子里有一個小學的,但是最近兩年搞鄉村并校,羅家村留守的四十二個孩子都要去十公里外的鎮上上學。就是我們停車下來的那個地方。”綁好國徽的林杰擦了擦手緩緩的走了過來。
山間陰雨多濕氣重,他坐在板凳上用地爐烤火取暖:“鎮上有一個小學一個中學,不過都沒有住宿的條件,所以羅家村這里的孩子只能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