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九年的時候,平襄道大總管,鄖國公張亮曾經率領水師,從大黑山背后發起突襲,攻破卑沙城,俘虜了卑沙城守將以下八千余人。
只不過,等太宗皇帝從遼東回來之后,就把張亮給殺了,罪名是謀反。
云初曾經跟狄仁杰,溫柔談論凌煙閣二十四位得失的時候,三人都感到非常奇怪。
因為,以張亮那點本事,謀太宗皇帝的反,基本上就是壽星爺上吊,是活得不耐煩了。
三人曾經翻遍貞觀二十年的文書,最后從一些蛛絲馬跡中發現,張亮真正的死因是自己找死。
一個大臣,還是動不動就領兵出征的大臣,腦子壞掉了才會收五百個干兒子,而且,這五百個干兒子絕大多數還是軍中悍將,或者悍卒。
最要命的是,這個人還非常的崇信江湖術士的話,家中常年供養著兩個著名的術士。
如果這兩個術士有一天發出讖語說,他張亮一定能當上皇帝,這個腦子不夠的人說不定會信,繼而起兵造反。
畢竟,人家有五百個強悍的干兒子不是嗎
農夫出身,沒讀過幾本書的張亮或許認為多子多福,可是,飽讀詩書的太宗皇帝可能跟他的認識有差別。
云初三人從中得出一個道理,跟上官保持一個類似的思想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樣的話,就不容易被人家砍頭。
卑沙城距離海邊不足二十里,一座城就能控制住附近豐饒的海灣。
拔除卑沙城之后,大唐水師將再無后顧之憂。
只是云初不太明白,平庸的張亮都能輕易攻克的卑沙城,怎么到了更加高明的高侃這里就拿不下來。
從蓋牟城到卑沙城差不多有九百里的路途,中間還有高句麗的兩座城池,建安城,與銀城。
不算作戰時間,云初全軍出發走到卑沙城至少需要十三天,如果高侃在十三天時間里都拿不下一個卑沙城,云初有些看不起高侃。
溫柔覺得其中必定有古怪。
自從大軍進入遼東以來,所有軍將的行動都在李績的指揮之下,行軍之前他就嚴厲的警告過所有人,不得自作主張。
此時靠近卑沙城的唐軍,云初部絕對不是最近的一支,為何一定要派他去卑沙城呢
云初全軍去卑沙城,必定還有其它的用處。
所以,云初跟溫柔兩人在行軍的路上,就再一次依舊記憶重新研究了一遍張亮攻克卑沙城的經歷。
結果,討論了兩天,都沒有任何結果,只好走一步看一步。
九百里路,軍司馬給了十五天的時間,而且是嚴令,所以,即便是天上開始下雨了,云初部依舊需要在雨中行軍,一刻都不敢耽擱。
楊景以及王氏三兄弟似乎認準了云初,在他們把蓋牟城的人弄空之后,就帶著數量達到兩千人的奴兵,繼續跟著云初部,他們認為,去了卑沙城,說不定還會有更大的收獲。
其實,這支奴兵軍隊,早就演變成了捕奴團。
首領楊景最初可能有為父親楊萬春報仇的想法,販賣奴隸的時間長了之后,好人的良心都會慢慢的變成黑色,更不要說楊景這種本來就黑心的人。
所以,如今捕奴的過程對他來說早就變成了一個賺錢的過程,跟他為父報仇這事一點都不占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