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什么都好,這里空氣新鮮,環境優美,一切都是陶烈想像中的模樣,但是,唯一讓人遺憾的就是吃,陶烈是個愛吃的人,但是漢末偏偏調味料奇缺,別的不說,就連鹽都沒有,你能像吃啥都能淡出鳥來的感覺嗎?
“哎,沒有鹽,做啥都不好吃,等不打仗了,我就去海邊住,去曬鹽,有了鹽,吃什么都是人間美味。”
陶烈說完,焉兒詐著大眼睛說道:“咱們不是有鹽嗎?”
“咱們的鹽?好吧,那么粗的鹽,一點鹽味都沒有能叫鹽么?”
此時漢末有錢人家能吃上像冰糖似的粗鹽,鹽味很淡,沒錢的人家只能用菜去挫咸石頭,更沒鹽味。
陶烈說著話的功夫就將土豆切好了塊,門外管家走了進來,他朝著陶烈一稽首說道:“公子,來福已經去后院菜地了。”
“那出發吧!”
后院菜地,這里原本是宋家人自己的菜地,能在城中有近幾畝菜地的人家很少,整個彭城不過三家,三家之中以宋家為最,趕到菜地時,來福正指揮著十幾個家丁用鋤頭刨地,鋤頭并不鋒利,刨了半天也才刨一小片地方,而且陶烈伸手一摸,那地才刨不到半寸長,這咋種地?
“這用鋤頭刨地這么淺如何能有好收成?俗話說的好:土地耕的深,瘦土出黃金,耕地必須要用犁才行啊!”
陶烈說完,管家一愣,他萬萬沒想到陶烈居然懂這么多農事。
“土地耕的深,瘦土出黃金,公子,您說的太有道理了!我這就讓人把牛遷來。”
國相府中繼承了宋家的財產,其中就包括三頭牛,牛在這個時代可是稀罕物,就相當于70年代農村的拖拉機,普通農家是沒有的。
不多時,來福牽來了一頭牛,家丁還拉來了犁,望著那犁,陶烈傻眼了,這特么是什么犁?一塊磨光了直鐵,直直的犁柄,牛拉起來后,犁的地特別淺不說,還特別的費力!
“漢朝果然比奴隸社會好不到哪里去啊!怪不得漢末經常有百姓餓死,就用這種僅僅比刀耕火種先進一點的農具,如何能提高產量?看來,必須要進行一番改革才行啊!”
想到這里,陶烈望著陶叔說道:“陶叔,咱們這里有沒有一種彎曲的犁,犁頭犁把都是彎曲的,叫什么,對,曲轅犁!有沒有?”
陶烈出生在八十年代的北方農村,小時候他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間地頭犁地,他就特別喜歡看牛拉犁子犁地,那時候他家的犁是一種曲面的鐵犁,彎曲的犁柄,牛一拉就會將土翻起來,而且還能深耕,每年種地的時候,他們家都會把所有的地犁一遍。
“彎曲的犁?公子,老奴在田里忙了大半輩子了,還從沒聽過這種犁呢。”
管家說完,陶烈想了想說道:“陶叔,咱們彭城有沒有好的鐵匠?給我招一批好的鐵匠來,不光要技術好,人品也得特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