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大軍出師之前,朱允炆卻下達了一個奇葩的命令:“毋使朕有殺叔之名”,這讓耿炳文一時間不知所措,果然大敗而歸。此時三傻中的黃子澄再次補上了一刀,本來耿炳文轉攻為守,想拖到讓朱棣不攻自破,而黃子澄卻建議下旨命令耿炳文回朝。
派曹國公李景隆率50萬大軍前去討伐,除了沒有良將以外,建文帝還有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對自己身邊的間諜毫無所知。朱棣在南京城里安插了大量的間諜,連建文帝身邊伺候的太監也不例外。
此外軍隊中有很多為燕王通風報信之人,朝廷的一舉一動,燕王都了然于胸。情報的單方面透明是建文帝最大的劣勢之一,這將直接改變戰爭的走向。朱棣一得到情報就把北平交給了老婆、兒子,自己率輕騎去大寧找寧王借兵。
50萬大軍,聽起來挺嚇人,除去后勤人數,實際作戰部隊只有一二十萬。此外這支50萬大軍是從南方各地守軍中臨時拼湊而來的,并不適應北方苦寒的氣候,由于沒有準備過冬的衣服,再加上水土不服,50萬大軍遲遲無法攻克北平。
期間倒是有人攻破了北平的一個城門,沒想到李景隆為了搶功強令他退出來,到手的勝利就這樣失之交臂。等到朱棣借兵歸來時,朝廷的50萬大軍已成強弩之末,李景隆匆匆排兵列陣,結果不出意外地被朱棣擊潰,全軍覆沒。
而建文帝并沒有問罪于李景隆,因為李景隆是勛貴武將中的領軍人物,其父李文忠是僅次于徐達、常遇春的開國名將。朱允炆以為李景隆只是無能,從后來的結果來看,李景隆在某些方面是相當精明的。朱棣大勝之后得意洋洋,自認為朝廷已經不堪一擊,很快就推進到了濟南。
沒想到在濟南朱棣圍城數月卻遲遲不能攻下,準備用大炮強行轟開城門。山東參政鐵鉉想出一計,在城墻上懸掛朱元璋的畫像,朱棣非常憤怒,最終撤回北平。在行至東昌時遭遇慘敗,的天平似乎開始向建文帝這里傾斜了。
然而接下來的戰況卻是出乎意外,燕王始終無法越過山東向江南進發,即使占據城池,也因兵力太少無法固守,而朝廷這邊也不好過,內戰打了三年,百姓苦不堪言,糧餉兵源日漸枯竭。無奈只好把南京的軍隊派上戰場,然而這個機密的消息卻被太監傳遞到了燕王那里,燕王孤注一擲率大軍南下,經徐州直驅南京而去,在靈璧之戰中大敗南軍,俘獲眾多將領,至此朝廷再無一戰之力了。
打到這個地步,勝負已經見分曉了。負責防守長江的水師都督陳瑄向燕王投降,幫助燕軍過江,沿途州縣也紛紛投降,但就算到了這個地步,建文帝還抱著一個希望,那就是南京城。
燕軍遠道而來,糧草并不充裕,而南京城高池深,只要堅守幾個月,那么燕軍不攻自破。然而建文帝還是高估了自己的影響力,此時滿朝文武都是各懷鬼胎,都想著改朝換代時拿到一份從龍之功。
除了少數接受儒家正統教育的文臣之外,已經沒有多少人還愿為建文帝效忠了。公元1402年6月,曹國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開南京金川門,迎接朱棣入城,建文帝引火自焚。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有人說他是死在了大火中,有人說他逃到了海外,有人說他出家當和尚,但是不管怎樣,建文帝在政治上確實是個死人了。
朱棣登基后廢除了建文年號和建文帝頒行的一切政策,建文帝的家人或死或廢,在之后的200多年里,建文帝時期都成為明朝諱莫如深的禁區。由于建文帝的經歷太過特殊,因而后世對他的看法褒貶不一。
后世官方認為建文帝是個殘害宗室的荒唐皇帝,也有人覺得建文帝是個善良仁慈的君主,被野心勃勃的四叔搶了皇位。那么,小伙伴們覺得建文帝是個怎樣的人呢?
——“感覺就是個笨蛋。”
——“反正不是聰明人,感覺被儒家教傻了。”
——“身邊一堆大聰明,能不輸嗎。”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