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聽信太宰伯嚭傳言,稱伍子胥陰謀依托齊國反吳,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于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伍子胥死后9年,吳國為越國所滅。
第四位:吳起吳起,春秋末至戰國初之衛國左氏人。他先為魯國的將軍,后在魏國為西河郡守,是位長達25年。由于受奸臣的排擠,最后去了楚國。
他在楚國期間變法圖強,富國強兵,使楚威震諸國。據史書記載,吳起在魯國為將時,魯國雖國小,卻能大敗強敵。在任魏西河郡守期間,與諸侯大戰76次,全勝64次,其余戰成平手,魏拓地千里,魏國極盛一時。
吳起在楚國使楚國出現南平百越,北并三晉,西征強秦,飲馬大河的強盛局面。但隨著楚悼王逝世,吳起因厲行變法而得罪了守舊貴族,慘遭殺害。
第五位:孫臏孫臏,這位在孫武死后100多年出世的孫武后代,生于齊國。由于受過臏刑,故名孫臏。他輔佐齊威王,立下赫赫戰功,成為戰國中期繼孫武之后最杰出的軍事家和戰略家。
在著名的圍魏救趙,也就是桂陵之戰中,孫臏提出了避實擊虛、急走大梁、攻其必救的作戰方針,使魏軍中計,急忙解除了對趙都邯鄲的圍困,回軍南返急救自己都城大梁,結果被齊軍截擊于桂嶺,一戰之下,魏軍慘敗,魏統帥龐涓也被齊軍俘獲。
在公元前340年,魏國發兵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時,作戰中孫臏又巧施減灶之計,誘使魏將龐涓輕兵急進,中計被擒,演出了戰爭史上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一幕。他所創造的《孫臏兵法》也成為了我國古代的一部重要兵書。
第六位:趙武靈王趙武靈王,趙國的第六位國君,即位之初,趙國還是一個實力較弱的二等國家。西北有強秦,東聚于齊,南面受魏之逼,中山國又在其心腹為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為消除自己的心腹之患,吞并中山國,趙武靈王分五次出兵,前后歷經7年,充分利用其他諸國交戰,無暇他顧之機,逐次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標。
趙武靈王還從北方諸部族和中山國的作戰中深感華夏服飾十分不利于作戰行動,難以與胡服騎射的軍隊匹敵,于是他力排眾議,堅決把胡服推行下去,用不足一年的時間訓練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連破中山,臨湖樓反,趙國開始顯名于諸國。
第七位:白起白起,又名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人。他在戰國七雄兼并戰爭中統率秦軍征戰30多年,指揮大戰10余次,中小戰斗不計其數,他屢戰屢勝,取勝如神,成為秦國和戰國時期最負盛名的赫赫戰將。
在長平之戰中,盡管土地方圓5000里,人口數百萬,白起僅率數萬士卒,也改于相楚信息,《孫子兵法》曾說“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白起用兵深得此理,故其在征戰中著眼于獲取全勝,全部殲滅對手。長平之戰,白起率軍一舉殲敵24萬之眾。
長平之戰后,秦軍又在白起的統帥下全殲趙軍45萬,成為戰國時期最大的一次殲滅戰,與廉頗、李牧、王翦并稱為戰國四大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