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代君主的努力,秦國先后征服并吞并了諸多戎族,至此秦人結束了東周初年近百年的艱辛創業,占有關中平原大部分領土,實現了崛起,成為了西方的新興強國。
公元前675年,秦宣公即位,此時和秦國同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的晉國自恃強大開始入侵秦國。
可秦國之前一直都是和西戎作戰,軍隊要彪悍的多,雖然兩國實力懸殊,最終秦國還是把晉國打敗了。
自此后秦與晉的戰爭變成了家常便飯。到了秦穆公時期,秦國已經成為僅次于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
公元前655年,秦穆公迎娶晉獻公的女兒與晉國締結秦晉之好,在陪嫁的奴隸當中有一名虞國的俘虜逃到了楚國,又被秦穆公用5張黑羊皮給換了回來,這個人就是鼎鼎大名的五羖大夫百里奚。
秦穆公在他的輔佐之下,內修國政,外圖霸業,開地千里,稱霸西戎,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628年,秦穆公趁晉國喪之際派兵偷襲鄭國,卻被晉襄公率軍在崤山設伏,結果2萬多秦軍全軍覆沒。
從此秦東進中原之路被晉國遏制,秦穆公不得不繼續向西用兵。秦晉之好,從此轉為世仇。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太子繼位是為秦康公。
康公屢次派兵攻打晉國,卻難以得勝,再加上他甘于游樂,荒廢國政,這是秦國從秦穆公時期的西戎霸主逐漸走向衰落。
秦康公去世后,兒子秦共公在位5年便去世了。其子秦桓公即位,當時的晉厲公想與秦國罷兵并結下了令狐之盟。可沒想到秦桓公前腳結盟,后腳就聯絡楚國和狄人圖謀伐晉。
秦桓公的背信行為引起諸侯不滿,開始紛紛倒向晉國。公元前579年,晉厲公聯合齊、宋、衛、魯等八國伐秦,秦國大敗。次年秦桓公郁郁而終,其子秦景公即位。
秦景公繼續奉行父親臨晉的方針,但晉悼公即位之后,晉國又復霸中原,更是在鄢陵之戰中擊敗了企圖進軍中原的楚國。
公元前546年,晉、楚、齊、秦、魯、衛等14國聯合簽訂了弭兵之盟。中原戰場迎來了久違的沉寂,秦景公也開始著力改善與晉國的關系。
兩國重溫秦晉之好,秦景公去世后,秦晉兩國一直都相安無事。直到公元前453年,強大的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
秦國仿佛再次看到了東進的希望,可惜一個晉國倒下了,強大的魏國又站起來了。
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在諸國當中率先變法,國力暴增的魏國反而開始侵吞河西之地,秦簡公和兒子秦惠公多次攻魏都沒能奪回。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親率50萬大軍與魏國決戰,結果被魏將吳起以5萬魏武卒大敗。直至吳起離開魏國之前,秦國再也沒有能力爭奪河西之地。
直到秦獻公時期,秦軍與魏軍在石門再次交戰,此役秦軍斬敵首6萬,再次贏得了六國的尊重。周天子為表祝賀,還贈予秦獻公一套禮服,史稱獻公稱伯。
兩年后秦獻公壽終正寢,其子嬴渠梁繼位,是為秦孝公。
秦孝公繼位后,任用商鞅為大良造,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變法。針對秦國地廣人稀的特點,發布了外來移民可以免賦稅三代的優惠政策,使得三晉地區的百姓蜂擁而至,為其開墾荒地。
自此秦國兵精糧足,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國家。公元前343年,周天子冊封秦孝公為方伯,正式承認秦國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其子嬴駟即位,是為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剛繼位時,為了平息貴族對變法的不滿,遂將商鞅滅族,卻不廢其法。同時,他任用大量的外國能臣治理國家,就連公孫衍、張儀、魏章等魏人都受到了重用。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