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明神宗長期的怠政不朝導致了明朝在萬歷中后期的官員斷層。
官僚體系因為沒有新代官員的及時補充而崩潰,所以薩爾滸之戰時的明朝將領平均年齡都已超過了60歲,反觀后金軍隊,除了努爾哈赤以外,基本都是身強體壯的壯年軍士。
其次是明朝的兵力問題。明朝當時號稱47萬大軍進發遼東,但實際紙面兵力只有20萬,而這個數字其實還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水分。
當時的明朝軍隊吃空餉以及克扣軍餉的情況非常嚴重。比如說,在薩爾滸之戰的萬歷年間,即使是嘉靖年間的庚戌之變,明朝對此也是深有感觸。
當時的韃靼以5萬大軍兵臨京師,明朝立即組織禁軍抵抗,而京師的名冊之上登記的十幾萬禁軍,在校場點卯之時實際只有45000人,可見吃空餉的人數是多么龐大。
而且現有的45000士兵一半以上都是老弱病殘。嘉靖皇帝見此狀況,立即號召各地軍隊進京勤王,然而天子腳下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遠離京城的地方部隊。
幾十萬人的在冊數據,抵達京師之后僅有5萬多人,可見嘉靖年間吃空餉的情況是多么嚴重。
而萬歷年間的明神宗比嘉靖皇帝躺得更平,成了徹徹底底的甩手掌柜。所以這種情況在薩爾滸之戰的萬歷年間只會更糟。
比如薩爾滸之戰的明軍兵力,所有清朝史料都記載為20萬,號稱47萬,但是后來有學者認為《三朝遼史匯編》的記載最為實際,也是最為詳細的數據記載,明朝的兵力只有88550人。
而且在學案監察御史陳王庭的一道奏疏中表示,西路主力杜松部隊雖有6萬人,但實際只有2萬。
所以以此來看,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投入的實際兵力存在著很大的水分,剩余的十幾萬人都是空餉空額的數字,基本沒有太多的兵力優勢。
而最要命的是,明朝的中樞系統掌握的虛假情況會直接導致命令的錯誤下達。
比如戰死4萬之后,朝廷會認為還有16萬人馬,但實際剩余兵力可能只有4萬,朝廷對于接下來的決定就會出現嚴重的錯誤。
在薩爾滸之戰開始之前,明神宗就一再催促統帥楊鎬趕緊開戰,這便是因為掌握了錯誤的信息。明神宗以為自己有著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否則斷然不會貿然催促。
除了吃空餉之外,朝廷欠餉也是家常便飯,很多士兵都是食不飽腹。而朝廷一旦下發軍餉,就會遭到各級將領的層層盤剝。
我們知道火銃必須經常保養,但根據史書記載,明朝軍隊中的三桿火銃就有兩桿不用,這與士兵吃不上飯有著很大關系。
包括士兵身上的護具,很多士兵除了胸背披甲之外,其余部位完全沒有防護,可再看后金軍隊,從頭到腳全是鐵甲,就連很多戰馬也不例外。
所以明軍在這樣的差距之下又怎能戰勝裝備精良的后金軍?
我們總會以為攜帶重型火炮就會占據主導優勢,但在丘陵起伏、河道縱橫的東北地區,沉重的武器和火藥就會舉步維艱,這與一馬平川的草原作戰完全不同。
所以按理來說,在運輸艱難的情況下,明軍應該步步為營、緩步推進,但在薩爾滸之戰當中,各路明軍并未進行針對性的戰術部署,火器的優勢也就沒能得到有效的發揮。
其實在薩爾滸之戰中,明軍為了避免被后金軍隊牽著鼻子走,采用四路分兵的戰術應對高機動性的后金軍隊本無不妥。
但是分兵進攻需要各隊之間的高度配合,某支隊伍應該在何時何地出現,又該如何配合其他隊伍完成戰略目標,都需要極其優秀的信息溝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