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管仲提出的“觀山海”政策,即對鹽鐵實行專賣。在漢武帝時期,為了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和打擊地方豪強,鹽鐵官營制度得到了全面實施,政府還專設官員管理鹽鐵的生意。
平準軍輸是漢武帝時期推行的經濟政策,由國家在各地統一征購和運輸貨物。其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壟斷市場,穩定物價。
其中,軍輸法在中央主管國家財政的大司農之下設立軍輸官,負責將各地應輸送到京師的物品轉運至各處販賣,從而增加政府收入。
平準法則在長安和主要城市設立平準官,利用軍輸官所存物資,根據物價進行買賣:當物價高時拋售物資,物價低時則進行收購,以此平抑物價。
這些政策對漢代的財政、市場和社會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其實施效果也取決于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市場狀況。
隨著政府治理能力的下降或其他因素的影響,這些政策的效率也會隨之降低。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成為漢朝君主的統治思想。然而,由于各家儒學學派傳承不同,儒家經典的版本和內容存在諸多爭議。其實早在漢宣帝時,就曾召開過石渠閣會議,以統一儒家經典的解釋。但經歷王莽新朝的戰亂后,各儒學學派的分歧再次出現。
漢章帝便于白虎觀召開了儒家經典的學術討論,史稱“白虎觀會議”。
漢章帝通過此次會議對儒家經典進行了重新解釋和厘正,試圖將儒家思想與劉氏的統治之學相結合,以加強皇權統治,強調皇帝作為天子的神圣性。
公元75年,北匈奴大軍進攻車師,并在打敗車師之后轉而攻打耿恭駐守的金蒲城。耿恭利用智謀和勇氣,成功抵御了匈奴的多次進攻。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部隊傷亡慘重且被匈奴圍困,情況十分危急。耿恭的堅守和忠勇得到了漢章帝的認可,漢章帝決定發兵7000人火速營救。
最終,漢軍斬首敵軍3800級,收獲牲畜37000頭,成功將耿恭及其剩余的將士救出。
雖然此時耿恭的部下已經死傷慘重,回到玉門關時僅剩13人,但這次營救行動不僅體現了漢章帝對將士的關懷和重視,還展示了當時朝廷的團結和決心。
漢章帝在位期間,與西域的關系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他同意班超繼續留在西域,并增援班超成功平定了西域多國的叛亂和紛爭。
此舉不僅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和交流,還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傳播。多種文化形式開始傳入中原地區,為中國的文化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月氏國曾向漢朝進貢一只金毛雄獅。月氏國的使者隨后揚言,如果漢人不能馴服這只野獸,他們便會斷絕與漢朝的邦交。漢章帝于是先后讓三人嘗試,但均未成功。
之后,金毛雄獅狂性大發,被工人亂棒打死。工人為了避免漢章帝降罪,將尸體包下,有兩名兄弟裝扮成金毛獅子,還有一人負責擊鼓起舞,最終不僅騙過了月氏國的使臣,甚至連漢章帝也信以為真。
民間傳說后來傳出,老百姓認為工人舞獅是為國爭光和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獅子進行表演,由此流行開來。舞獅的習俗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常在節日或慶典中表演,寓意吉祥和好運。
漢章帝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君子。
他熱愛文學和藝術,經常與文人雅士交流切磋,推動了漢朝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后世流行的章草據說就是因劉炟的愛好而形成的一種書體。
此外,畫像石和畫像磚也是那個時期的藝術瑰寶,它們以生動的畫面和細膩的刻畫展現了漢代社會的風貌和人民的生活。
然而,漢章帝的執政后期卻發生了一起宮廷丑聞。一個名叫郭舉的中官利用特權與后宮私通。事情的關鍵并非丑聞本身,而是郭舉在事情敗露后居然拔出佩刀威脅漢章帝。漢章帝因此驚嚇過度,從此對中官和侍郎的信任大幅下降,這為后來的宦官專權埋下了伏筆。
公元88年,劉炟駕崩于章德前殿,時年33歲。謚號孝章皇帝,廟號肅宗,安葬于今天的河南洛陽東南的敬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