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游戲《黑神話:悟空》在國內火爆,同時也在國外引起了廣泛關注。其同時在線人數已達數百萬人,更是激發了國外玩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然而在此之前,竟有許多國外網友誤解,以為孫悟空出自日本動漫《七龍珠》。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孫悟空不僅是中國名著中的神話人物,甚至在悠久的中國歷史中還存在原型。
孫悟空這一人物出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西游記》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創作的長篇神魔小說。
該小說以玄奘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講述了孫悟空降妖除魔、歷經艱險護送唐僧西行的故事。
一直以來,人們對于孫悟空的人物原型非常感興趣。正史中確實存在相關人物,不過孫悟空的原型并非一人,而是兩個歷史人物的結合與創造。他們分別是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石盤陀,以及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的車奉朝。
先說車奉朝。車奉朝是北魏拓跋氏貴族,此人天資聰穎。唐玄宗天寶年間,他奉旨隨使團出使罽賓。
不過,車奉朝并不擁有孫悟空那樣的金剛不壞之身,剛剛抵達罽賓就因路途艱辛而臥病不起。由于病情嚴重,車奉朝無法跟隨使團回國,于是留在罽賓。
病愈之后,他剃度為僧,之后學習漢語,游遍天竺各國,到訪過許多佛家遺跡。
經過4年的游歷,他決定歸唐。途中因戰亂滯留于西北邊疆,又在龜茲居住了10年,方才回國。車奉朝成為唐朝有史記載的最后一位取經僧。此時的唐朝已是唐德宗在位。
車奉朝回國后,唐德宗御賜其法號“悟空”。
他隨后開始弘揚佛法,并參與佛經的翻譯工作,最終于公元812年圓寂,享年八十二歲。他一生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距離西安60公里處的嵯峨山,還有紀念悟空的悟空塔。
我們看到,車奉朝與孫悟空同樣有著西行取經的經歷。加之“悟空”這一法號,車奉朝被認定為孫悟空的人物原型之一。
不過,車奉朝與《西游記》中的西行時間并不完全相符。吳承恩只是借用了車奉朝的經歷和法號,但為何要把孫悟空設定成猴人形態呢?
在神魔小說這類文學作品中,一個獨特且引人注目的主角形象能夠極大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吳承恩設定孫悟空為猴人形象的靈感,很有可能來自于唐朝的另一個人物——石盤陀。
石盤陀是甘肅人,身份為胡人。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玄奘法師在西行取經路過瓜州講經時,石盤陀作為聽眾之一深受感化,拜玄奘為師,并協助玄奘夜渡葫蘆河、闖過玉門關。
經過2000多里的艱難旅程,他們進入xj。然而,兩人的師徒關系并不牢固。
石盤陀到達xj之后開始后悔,試圖謀財害命,加害玄奘,但被玄奘發現,兩人最終分道揚鑣。不過,由于佛教興盛,石盤陀與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故事被世人廣為流傳。
在游戲《黑神話:悟空》中,有一個“玄奘取經圖”的場景,而類似的場景也真實存在于現實世界。此圖于1953年被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員發現。經過考證,此圖繪制于800年前的西夏時期,名為“玄奘取經圖”。
圖中有一位牽馬而立的人物,正是協助玄奘西行的石盤陀。而畫中的石盤陀滿臉長毛,還有外露的獠牙和朝天的鼻孔,明顯是個猴子的形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猴子被視為機智和靈巧的象征。吳承恩在設定孫悟空的形象時,極有可能結合了車奉朝和石盤陀的經歷,以及“玄奘取經圖”里石盤陀的外貌特征。
除了孫悟空的形象特征外,人們對于吳承恩為何給他取名為“孫”也很好奇。古代人們鑒于猴子機敏活潑的特性,常以“胡孫”稱之。
吳承恩在《西游記》中借菩提祖師之口解釋,“孫”乃取自“猢猻”的諧音,而且在道教文化中,“孫”字代表著新生和陽剛,暗含延續之意,這與孫悟空能夠繼承菩提老祖的仙術緊密相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