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1年,張三豐114歲時再次回到武當山。然而,曾經修煉的地方已經因戰亂成為一片廢墟,于是他率領眾人搭建草廬而居,自此創建武當派,并預言此山日后必大興。
期間,他不僅在武當山傳授道教經典和修煉之法,還創立了蘊含哲學思想的太極拳等武學技藝。
這些拳法強調內外兼修,注重武德培養,成為中國武術史上的瑰寶。在眾多武俠影視劇中,張三豐一直是無人能敵的武林泰斗。
不過這些描寫并非空穴來風,因為《明史》以及一些道教典籍中確實有他極強實戰經驗的零星記載。
他曾以單拳擊殺賊寇百余,絕技名揚于世。當時張三豐已年近百歲,足見其武功之高。但他創立的各種技法主要用于御敵,絕非用于爭斗。
據民間傳說和蜀王朱春本人的文集記載,張三豐曾到成都勸說朱春入道,但被拒絕。此后他便行蹤不明。不過有觀點認為這是朱春杜撰,意在利用道教藝人塑造自身賢王形象,化解王府面臨的謀反引發的政治危機。
明朝建立后,張三豐因其高深的道行和武學造詣備受推崇。明太祖朱元璋曾在7年的時間里三次派遣沈萬三尋找張三豐,但兩次避而不見,一次沒有找到。
直到1392年,兩人有一次短暫的相遇,這是張三豐最后一次現身的記載,此時他已145歲。
此后他便再無音信。明成祖朱棣也曾派人兩次尋訪,但均未實現。于是朱棣調集軍民工匠30余萬,耗時10年建成36庵堂和72巖廟等龐大工程建筑,以示對張三豐的尊敬。
關于張三豐的年齡一直是個未解之謎。曾有學者經過深入研究,認為張三豐卒于明代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享年212歲。這一觀點在學術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也是較為廣泛流傳的說法。當然也有一些夸張的傳說,認為張三豐活了700多歲。
張三豐一生擁有多個仙號。元朝皇帝賜封他為“三豐神仙”,明成祖朱棣敕封他為“體玄妙道大真人”,明熹宗封其為“飛龍顯化宏仁紀世真君”,明憲宗特封他為“韜光尚志真仙”,明英宗則封他為“通微顯化真人”。
【郭靖的原型居然有六位,其中一位竟然滅了七百多座城池歷史小知識歷史人物】
要說金庸筆下的頭號英雄,非《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莫屬。這不僅是因為他高強的武功,更是因為他身上融合了多位真實歷史人物的特質。
這些人物或踏遍半個歐亞大陸,一生攻克七百余城;或大義凜然,忠誠于自己的國家。而這些人物特質的結合,才是郭靖這位武俠人物的真實原型。
郭靖名字的來歷并非杜撰。南宋時期確實有一位名叫郭靖的人物。史書對他的記載較為簡略,但他是一位非常值得敬佩的人物。
南宋北伐期間,宋將吳曦擔任四川地區的軍事將領,手握重兵,卻在與金朝對峙期間逐漸萌生了叛變的念頭。
他開始暗通金朝,圍困宋軍,并試圖出關請求金國封其為蜀王。當時,郭靖是四川江陵地區某位土豪的護衛隊首領。
他因不愿背叛宋朝,便舍棄田地房屋,帶領家眷和百姓順江遷徙。得知吳曦的叛變行徑后,郭靖無比憤怒,對弟弟說道:“我寧愿做趙氏王朝的鬼,也不愿舍棄漢人的身份。”隨即跳江自盡。
金庸筆下郭靖的姓名,便是取自此人,以表現其大義凜然的愛國精神。不過,歷史中的郭靖并無其他事跡與小說類似,也沒有生活在蒙古的經歷。
小說中郭靖跟隨成吉思汗西征、立下赫赫戰功的情節,則是取自一位名叫郭侃的歷史人物。郭侃自幼被蒙古將領史天澤收養,經常跟隨史天澤出入戰陣,十分驍勇,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之后,他在蒙古帝國的西征中取得了輝煌戰績,足跡踏遍大半個歐亞大陸,一生攻克七百余城,因此被稱為“東方天將軍”。
據史書記載,他早年率軍在新魏州打破四萬金兵,并跟隨速不臺攻打西夏,迫使金元帥崔立投降。1252年,郭侃跟隨旭烈兀西征,在征討波斯的暗殺教團時,以五千人馬擊潰五萬敵軍,連下一百二十八座城堡,斬殺波斯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