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么不親自教導太子殿下呢?”
李世民一怔,道:“承乾有最好的老師,還需要我去教?”
柴令武大汗,道:“太子那些老師治理過地方么?知道糧食怎么來的么?知道如何抗旱治洪么?”
“舅舅主張務實、實干!知道實干官吏才是百姓之所需,在與我談話總是以實實在在的例子,深入淺出的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傳授于我!這些都是實用的成功的學問,也是一國太子應該學的學問。”
“大唐要的是一個具備治國才華、帶領大唐繁榮富強的太子,而不是大儒、詩人、書法家!所以,未來皇帝的老師,沒有誰比當今皇帝更合適!皇帝教的知識就是當皇帝的學問!”
“未來皇帝的老師,沒有誰比當今皇帝更合適!皇帝教的知識就是當皇帝的學問!”
李世民已經呆滯,一顆心有點凌亂!但是,真有點點道理。
柴令武接著說道:“我一直認為天下最大的學問,就在人世間,看透了人世間,一切的道理也就都明白了。讀書其實就是修身養性怡情,無關乎真正的學問,因為書中的學問也是先人所看所聞所思、所想所得,千百年前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到了如今,早就面目全非,如果只是學到讀書中的道理,那么永遠也解決不了現在的實際問題。”
“讀書是為了學習先人刻苦學習,勇于求知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堅定不移保持本心的品質,而不是書的本身,若是一味的認死理,讀死書,只知道吸收書中的知識,而不知道做出任何的超越和改變,固步自封,那么只能讀成書呆子,于國于民都沒有任何的用途。是故,我認為,盡信書,不如無書!”
李世民是徹底的震驚了,嘴巴微微張著,盯著柴令武說不出話來;自然也明白了柴令武所說的是什么意思。
沒錯!
李世民的心對他說,柴令武的話是對的,讀書不是為了讀書本身,而是為了學習先人的精神,并且在先人所學的基礎上做出改變,超越先人!只有一代超越一代,民族才能興盛,國家才有希望。
好半晌,才問道:“那你說,我教什么?怎么教?”
“學問,問學!學而問之、問而學之!”柴令武指著奏章,道:“以奏章為課本,以解決問題來學知識!解決了奏章上源自實際問題的問題,那么,就是實實在在的學問。”
“在這其中,舅舅扮演的是一個拾缺補漏的角色,告訴太子為什么好,好在哪里;為什么不對,錯在哪里;為什么不完美,如何補充!有道是一法通百法通,解決一個為什么可以解決百個類似的為什么;解決了成千上萬個來自大唐各地的為什么,那就可以解決萬萬種為什么。長年累月、積少成多,想不成才都難。”
李世民聽的目瞪口呆之余,也不由拍案叫絕。最后更是感慨道:“令武啊,這種辦法都想得出來。不承認你天才都不行了!你說得沒錯,大唐需要的是解決為什么的儲君,而不是詩人、大儒。陳叔寶做了一手好詩、精通音律,可有什么用?最后還不是讓楊廣滅了國?我以后就帶乾兒在身邊解決為什么。”
柴令武都替李承乾感到默哀了起來。
那家伙的腿腳保住了,既然沒有殘,且人還不錯,柴令武不介意推他一把。等武院落成!再建議李世民將他拿去淬煉一段時間,然后當流民、乞丐……
兩人繼續聊著太子教育,直至天色將晚,方才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