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周不太出名,大多人知魏征而不知馬周,卻不知馬周的功績才干比之魏征,有過之而無不及。
馬周懷才不遇,奔波流離,為了生計投身常何,當他的門客,一直也籍籍無名。直到某年,李世民讓所有的朝臣寫一篇關于時政得失的文章,他好也做自我檢驗檢討。常何是個大老粗,也就請了馬周代筆。
馬周聊聊千字讓李世民大吃一驚,立刻派人去請馬周。只是馬周脾氣古怪,直接拒絕見李世民。
李世民求才若渴,四請馬周,這才見到了馬周這位奇才。
馬周也因此平步青云,短短數年便成為大唐宰相,位極人臣。
除此之外,馬周不求名利的風范,在唐朝是獨此一份。
李世民擅于納諫,馬周、魏征都是出了名的諫臣。
不同的是魏征不斷揭李世民的短,數落李世民的過錯,死了還讓史官記錄李世民的過失,從而以李世民之丑,示自己之忠貞。而馬周卻不像魏征這般死了也要名,他在臨死前讓人將所有的奏章諫書燒毀。
在貞觀一朝,馬周堪比商之傅說,漢之蕭何。
盡管新舊唐中對馬周的記載并不太詳細,但馬周在“貞觀之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難以磨滅。他以自己卓越的治國之才,協助李二陛下開創了歷史上最著名的盛世,使得煌煌大唐之名垂拱千古,遺風歷經千年而不衰。
柴令武趕忙道:“原來是馬大人,在下多次聽圣上提起過你,若有時間定當向你學習。”他知道馬周脾氣古怪,若說什么久仰大名的客套話,一定令他反感。雖然他確實久仰大名,但顯然這個時代的馬周,唯一的名聲就是李世民的“四顧茅廬”。至于才華,尚未有更大的舞臺去施展。
馬周欣然道:“馬周如同螢火,豈能與皓月輝,若得少將軍指點一二,受益無窮矣。”
他是寒門士子出身,年少家貧,深知民間疾苦,更知道世家門閥把持地方對帝國的損害。
柴令武的新式科舉、義務教育、圖書館給寒門士子的崛起留下了機會,從而以一種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令世家門閥不得不順應民勢去接受。
還有源自柴令武的限佛限道令,削掉了佛道泛濫成災之勢,從而一勞永逸的解決了佛道危害帝國根基之患。這一系列創舉是他想都不敢想的。
更何況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更是有利于天下萬民、利在千秋之偉大發明,他對于柴令武是非常欽佩的。
閑聊一會兒,馬周便匆匆告辭。
“郎君,此人很厲害么?”見柴令武望著馬周遠去的背影,鄭麗琬開口詢問。
柴令武笑道:“未來的大唐宰相,必有他一席之地。”
鄭麗琬乍舌不已,這可是柴令武第一次給人如是之高的評價。
木沁芳撇嘴道:“吹牛!”
柴令武懶得理她,向鄭麗琬問道:“這個來路不明的小麻煩怎么辦?”
鄭麗琬搖頭,她的確不知道怎么辦。
木沁芳不樂意了,氣道:“誰來路不明了?誰是小麻煩了?”
“你啊!”柴令武道:“你莫名其妙的刺殺我,莫名其妙的自己送上門,然后我一問三不知…不是來路不明是什么?不是麻煩又是什么?”
木沁芳呆萌道:“好像有點道理。”
“你不是要當我侍衛嗎?換上衣甲,跟我去軍營。”柴令武沒好氣的說道,放這么一個不穩定因素在家,他實在不放心。
木沁芳樂不可支道:“好啊,好啊!早想見識大唐的將士了。可是我沒有鎧甲啊!”
柴令武說道:“我有!”木沁芳長得很高,與一年之前的他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