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消息被人們知道以后,很多貧困的人,索性就一咬牙,進山進林去采蟲草。
采到了,吃香喝辣,采不到,投胎開下一盤。
所以,很多日子過不下去的人,索性就脫產了。
而奴隸主們,為了賺更多的錢,也讓干完活的奴隸們去采集這東西,導致死于意外的人大幅增多。
這一前一后,進一步的削弱國力。
所以,當松贊干布統一了吐蕃之后,發現留給他的,是個千瘡百孔的國家。
尤其是糧食問題。
也許這個時代的人不懂什么叫商戰,但是國庫里沒有存糧,的確是個非常大的問題!
以前日子過的好的,都是那些奴隸主和權貴,底層人的活的非常痛苦。
現在,想要盡收民心,就必須要拿出點什么,很顯然,糧食最實在。
但是,自己都尚且缺糧呢,怎么辦?
而且,尚囊作為侍奉兩代君主的大貢論,太知道國家存在的問題了。
之前因為勢力分散,管不了,但是現在統一了,那么就要考慮一下兩國之間的商人問題。
松贊干布一代雄主,尚囊也是一頂一的智者,他們也發現了,這種生意如果長期做下去的話,對吐蕃是頗為不利的!
吐蕃輸出的都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糧食,而大唐輸入的都是一些奢侈品。
現在兩國之間還沒交集,但是以后呢?
尤其是松贊干布統一了吐蕃之后,也有了野心。
但是,兩國之間沒什么矛盾,這貿然的將唐人趕出去,也不現實!
因為,唐人做生意,固然是有奢侈品不假,但是還有一些其他他們離不開的生活物資,別的不說,單單就一個茶,如果禁斷了,就會有很大的問題!
吐蕃和許多草原民族一樣,放牧是他們民生的很重要的部分,而不同的是,他們也會種植一些農作物,可以說是介于草原民族和農耕民族中間了,都有一點,但又不完全是。
只不過,吐蕃因為地形,氣候的原因,有限的土地,只能長出有限的糧食,所以,他們也和草原民族一樣,長期吃不到新鮮的蔬菜。這就導致了他們也和草原民族一樣,高度的依賴茶。
后世藏人有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寧可一日無食,也不可一日無茶。”就可見他們對茶究竟是有多喜愛了。
(作者注:關于茶和吐蕃的歷史關系:在原先的歷史上,茶葉入藏是等到了幾年后,吐蕃和大唐交往之后,進行了茶馬貿易開始的。而這條商路現在稱為“茶馬古道”。起始點就是在今天的雅安開始,然后經由專門背茶的人,背進吐蕃,然后直至天竺、尼泊爾等地。而這一世因為李豐田的到來,使得那些世家提前將目光投到了西南,他們開辟出來的商路,是經黨項而進入吐蕃的。所以,這一世,吐蕃人提前了一些年品嘗到了茶。)
所以說,貿然的切斷和大唐的往來,對于大唐來說,根本沒什么損失,因為人家根本不愁沒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