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通過這些記載當中,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就是除了天氣的原因,最大的問題,就是行路難的問題。”
“哦?陛下請賜教!”這回,輪到李豐田不懂了。
李二有些小得意的說道:“按著正常的路線來說,想要攻打高句麗,需要從榆關出關,然后進入高句麗,對吧?”
“嗯,不過不考慮海上的話,的確如此,而且,只有這一條路可走。”
“那么,問題就來了,出了榆關之后,我們將要面臨的是千里的灘涂和沼澤。”
“這個東西,才是最惡心的。高句麗的主要城市和人口,都是集中在平壤周圍,也就是說,想要滅掉高句麗,占據平壤,經過漫長的這種地形,而且,這其中還包括大大小小的丘陵和山地,也就是說,即便沒有敵人,光是進軍,這條路就異常的難走。”
隨著李二的話語,一條路線也在李豐田腦海中形成了。
出了山海關,然后進入錦州,走沈陽方面就繞遠了,那么剩下的最近的就是向西南進軍,然后首先進入盤錦,跨過大遼河進入營口,再去丹東,跨過鴨綠江,然后才是到了今朝鮮境內。
別的地方他不知道,這一畝三分地,李豐田太熟悉不過了,別的先不說,光是遼南的那一望無盡的丘陵,想一想腦瓜子就疼,這還不算遍地的沼澤,即便是來到了丹東,過了鴨綠江,到平壤這這段路,又是數不清的崇山峻嶺。
咱就打二月份開始算吧,遼南二月份(農歷)基本就開化可以行軍了,直到十月,開始下雪降溫,中間滿打滿算最多八個月,不用多說,派出十萬大軍,這漫長的后勤補給,我的個天!
要知道,沼澤這東西,最惡心。
不能行船,牲畜走起來都費勁,再加上還要馱著無數的糧食,這一路上人吃馬嚼的,消耗可不是增加一點點。
想到這里,李豐田頓時皺著眉頭,揉了揉太陽穴。
“想必先生也想通了這里面的問題了吧?”
“是的,陛下。”
“三國初期的公孫世家在此劃地為王,直到三國后期才被消滅,并非公孫氏多么強,而是這里的地形,就是個天然的屏障,而且,每年連行軍帶打仗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對于高句麗來說,只要龜縮不出,撐到冬季,大軍自退。”
“是啊,后勤的問題,臣也是深有體會!”
李豐田想起了當年的援朝之戰,國內有鐵路可以運送補給到鴨綠江,但是入朝的這段路程,都給后勤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盡管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現在這個難度還要提升,在此基礎上,還需要橫跨整個遼寧省。
“所以,臣就是主張大力發展海軍,來縮短這個距離。”
“沒錯,經過這些年,朕也意識到了海軍好用的地方了,但是,光靠海軍不行,是拿不下高句麗的,別看高句麗不大,但是還是有戰略縱深的,而且,百濟和新羅,也是一個變數。”
“陛下有什么打算?”
“朕打算用船隊將兵運到平壤附近的港口,直接奇襲平壤,然后,在粟末江(鴨綠江的唐代名字)提前布好一支奇兵斷其后路。”
李豐田看著地圖,說道:“那南邊呢?”
“這也是朕擔心的地方。”
“陛下,如果可以在百濟和新羅各布一支兵,那不就是將平壤形成了合圍之勢?”
“朕就怕百濟新羅和高句麗聯合起來。”
“那好辦,只要派使節出使,讓兩國不和高句麗結盟不就行了?”
“但是三國之間,唇寒齒亡,他們真的能袖手旁觀么?”
“陛下,要么讓臣出使一趟吧,一方面,臣也能考察一番,為以后規劃遼東做準備,另外就是看看能否分化他們,如果百濟和新羅可以讓我大唐從他們國中過一支奇兵,那么拿下高句麗應該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