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嚴格來說,在75小姐之前也是有一些彈性炮架的火炮的。
就比如速射型阿姆斯特朗炮,它就采用了水壓彈簧復進技術,不過它不是管退炮,技術上也跟我們現在所說的彈性炮架差很多。
這種技術更像是架退炮的改進版,它最多算是現代火炮的雛形,所以,一般大家在說管退炮的時候,都會認為75小姐是鼻祖。
萬州現在的火炮上,就采用了水壓彈簧復進技術。在火炮平均射速一分鐘一兩發的時代,每分鐘7-8發射速的火炮已經非常嚇人了。
我們都知道,在1894年的黃海大東溝,一場海戰讓洋務運動積累的成果一朝喪盡。
在那場海戰之中,北洋使用的就是早期的架退炮炮,射速只有每分鐘1-2發。
可是島國人使用的,就是速射型的,使用了水壓彈簧技術的阿姆斯特朗炮,它的射速就達到了每分鐘8發左右,熟練的炮手甚至能都做的每分鐘10發。
火力上的差距,讓水師戰士吃了大虧。王燁對此是記憶猶新,正是因為被這種技術狠狠的揍過,所以他才必須把這種東西弄出來,免得一兩百年之后,自己的后世子孫吃虧。
不過即便是這樣,萬州的速射炮技術也并不過關。
漏油的問題王燁始終無法解決,而且沒有合格的彈簧鋼,萬州也制造不出合適的彈簧。
王燁只能想到一些應急的辦法,比如說將液壓管和彈簧管模塊化,然后用黃銅代替彈簧管制作彈簧。
這樣,雖然漏油還是會漏油,但是戰士們可以快速更換液壓管,并不會太影響戰斗。
而且黃銅彈簧的使用壽命也不高,不行了也直接替換,總得來說,萬州現在的火炮基本上屬于試驗產品。
它們也算是積累技術的產品,等王燁解決了密封問題,就是75小姐和管退炮的時代了。
這還是萬州的速射炮第一次上戰場呢。
聶化這一次不僅僅是來作戰的,他也帶著測試自家大炮的使命。
他帶來的五個炮組,不僅僅需要幫他作戰,而且還要時刻記錄各種數據,以便回去之后向王燁匯報。
而且,看王燁現在的研發進度,75小姐想要面世,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在這期間,阿姆斯特朗炮就將是萬州的主戰大炮,他們要根據阿姆斯特朗炮真實的性能參數和作戰能力,來編寫出真正合用的操典出來。
楊威和聶化剛剛說的,楊威的那個小手段,能還聶化一個人情。
這是因為,測試數據自然是數據量越大越好。
楊威緊縮自己的陣型,不僅僅讓聶化的火炮不會誤傷自己。
同時也進一步讓敵人更靠近楊威,這樣,聶化在炮擊林胡人的時候,他們逃跑所需要的時間自然也就更多,聶化可以由著自己的性子使勁“收集數據”。
活兒干的漂亮,聶化在王燁那里面上也有光,說不定還能多撈一些好處呢。
可是聶化卻不想讓這筆賬這么容易的就抹平,最好還能從楊威那里“坑”出來一個救命之恩才好。
當聶化的大炮響起的時候,戰斗實際上就已經結束了。
炮彈可不是火箭彈,樹林能夠為林胡人提供的掩護非常有限。
林胡人哪里見過這樣的場面?
雖然曾鵬海也向林胡人展示過大炮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