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廟!”
我重復一遍,示意的光頭父親繼續往下說。
廟分陰陽,陽廟供奉的是正神,也就是被歷朝歷代正式冊封過的,比如岳王廟,觀音廟,真武廟等,這種廟一般建在比較顯眼的地方,宏偉氣派,進去給人一種莊嚴肅穆之感。
而陰廟供奉的就多了,上到一些民間傳說中的散仙野神,下到各類修行的精怪狐妖,孤魂野鬼,什么都有。
北方的陰廟多以妖廟為主,主要供奉狐仙,黃仙等仙家,而南方的陰廟則以鬼廟為主,多供奉一些孤魂野鬼。
根據所供奉亡魂的種類不同,陰廟又有不同的名稱,供奉怨魂厲鬼的廟,一般被稱為大眾廟,那些怨魂厲鬼們則被稱為大眾爺。
供奉因修路、挖渠、遷墳等挖出來的無主骸骨的廟,叫做有應公廟,倘若是無主女子尸骸,則被稱為姑娘廟,供奉海上或江河中漂泊而來的浮尸廟,叫做水流公廟。
這些陰廟,很多都在廟匾上書有“有求必應”四個字,因為陰廟頗為靈驗,所以信徒很多。
但這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陰廟里供奉的非鬼即怪,亦正亦邪,怎么可能輕易償人所愿,降下福祉。
陰廟所謂的靈驗,并不見得是好事,試想世上這么多的陽廟,里面供著無數正神上仙,哪個不比那些孤魂野鬼,山精野怪要強得多?為何卻單單是陰廟比較靈驗?
因為這種靈驗是要付出代價的,若有所求,必有所予,有些時候,代價甚至會是自己的性命以及子嗣的氣運。
家的事,就是如此。
光頭父親說,他家早先是東北的,他拜的那座陰廟,就在家里不遠的一座小山上。
廟里供奉的,是山神,至于是哪路山神,由于年代久遠,沒人說得清楚。
九十年代那陣,家很窮,而且運氣很背。
的光頭老爸先是下崗,后面家里又有老人生病,為了給老人治病,的光頭老爸把家底都掏空了,人還沒救回來。
沒工作不能待著,他就想做點小生意,結果是干什么賠什么,半年不到連吃飯都成問題了。
自打下崗開始,的光頭老爸就沒有一件事是順的。
厄運專挑苦命人,麻繩專挑細處斷,他自認品質不錯,生活也很努力,可怎么就這么背?
于是,他去拜神求佛,可神拜了,佛求了,他的運氣還是背,借來的錢很快賠光。
這會,一個朋友和他說,縣郊山里有一座廟挺靈的,讓他去拜拜試試。
他想著反正也這樣了,試試就試試吧!
去了之后,他也沒拿什么供品,他那會鍋都揭不開了,哪有錢買供品,只給山神上了三炷香。
上完香,他突然悲從中來,把下崗這兩年來的辛酸和委屈,一一哭訴出來。
哭著哭著就上頭了,他開始許愿,說只要能發財,能讓家人過上好日子,什么都愿意付出,哪怕要他的命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