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那導游也沒閑著,開始滔滔不絕地介紹起這天安門廣場來。
導游道:''飽經500余年風雨滄桑的天安門廣場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它坐落在京城的市中心,故宮的南側,與天安門廣場隔長安街相望,是明、清兩代皇城的大門,它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華夏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是全體國民向往的地方。”
導游接著道:''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1420年建成。最初僅是一座三層五間式的木結構牌樓,名字叫做“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天順元年1457年,牌天安門與華表樓毀于雷火,八年后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門樓。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承天門再次被毀。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廢墟上進行了大規模改建,重修為一座城樓,名字也改成“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國”之意。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經過一次大規模的修繕、重建基本保持了1651年改建的形制,比原來高了83厘米,通高347米原高3387米。
明清時期,天安門到大清門明朝成大明門、中華民國稱中華門之間的千步廊形成占地幾萬平米的t字型宮廷廣場,其東、西兩次還各設一門,東為長安左門、西為長安右門,國家主要統治機構六部及各院即設在此,這里是帝國統治機構的中樞。
明清的皇帝們一般都在天安門頒布重要詔令,稱為“金鳳頒詔”。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審要犯“秋審”、殿試公布“三甲”“金殿傳臚”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
天安門位于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是中國古代城門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城樓通高374米,建于巨大條石砌成的須彌座式城臺天安門夜景上,紅墻、黃瓦、五個拱形券門,金碧輝煌,蔚為壯觀。城樓上60根朱紅色通天圓柱,地面金磚鋪成,一平如砥;高大而色彩濃郁的墻臺,上有兩層重檐樓,有黃色琉璃瓦,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征皇權的“九五之尊”。南北兩面均為菱花格扇門,36扇朱紅菱花門扉;天花、門拱、梁枋上雕繪著傳統的金龍彩繪和吉祥圖案;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使整個大殿莊嚴雄偉,金碧輝煌。殿內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眾星捧月圖案。城臺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現在門前開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飛清末天安門架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一般稱為金水橋。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在王朝帝國時代,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橋”。橋南東西兩側,各有漢白玉石華表矗立,云繞龍盤,極富氣勢。
金水河南并辟有綠化帶,花木四季常青。
視察了天安門廣場,廣場邊的故宮考察考察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導游樂得做個順水人情,便又舉著那個小旗子昂首挺胸地帶著游客們一個個魚貫進了故宮。
故宮可沒有免費參觀這一說,得買門票,自然,導游也全部代勞,因為事先戚先生巳把經費打給了旅游公司了,并言明事后結算,多還少補。
故宮也是個好景致的所在啊。
它是華夏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故宮又稱紫禁城。
這里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在這長達五百余年中,上述皇帝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