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不是袁珙的師兄,但是他要出現在這里,用袁珙師兄做借口,那是最合適的。
聞言,袁珙眉頭一皺。
給張三豐打眼色。
好像在警告張三豐,不要亂來,別打亂自己的事情。
張三豐似乎看不到警告,來到朱元璋面前,拱手一禮,道:“原來是天子駕臨,有失遠迎。”
對于他們都能認出自己的身份,朱元璋一點也不感到好奇。
但是好奇的是,張三豐還是袁珙的師兄,從感官上仙氣比袁珙的還要濃郁幾分,這樣就來了興趣,還有些驚喜了。
“道長客氣了。”
朱元璋說道。
袁珙看到張三豐突然出來搞事情,眉頭一皺,感到很不爽,但是再看到老朱在這里,他又不敢亂來,生怕張三豐說穿了什么,那些錦衣衛把自己干掉。
張三豐說道:“陛下請坐,不知道陛下來此,想求什么?這方面,貧道比師弟更擅長,貧道道號清心。”
一個清凈,一個清心。
朱元璋挺喜歡他們的道號。
袁珙說道:“陛下來問因果,但那是佛家的東西。”
張三豐說道:“佛家有因果,我們道家也有,佛家講究種下什么因,收獲什么果,我們道家講究福禍無門,惟人自召,死有余責,及殃及子孫。”
“《易傳》有云,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理也是差不多的。”
他補充道。
朱元璋不太懂道家的東西,但是聽到張三豐說“及殃及子孫”,馬上坐直了身子,對張三豐的信任,比袁珙的還要高。
袁珙眉頭一皺,但是張三豐橫插一腳進來,他也不能說什么,只好坐在一旁,看張三豐表演。/apk/
朱元璋問道:“清心道長覺得,我的因果報應如何?”
他做的那些事情,也不用再描述。
知道的人,那是肯定知道。
對于道家的態度,也和佛家不一樣。
他當過和尚,知道佛家沒啥本事,但是沒當過道士,只是看到兩位道人仙風道骨,能力應該不會很差,便多了幾分敬重。
“我們道家的因果,和佛家的不一樣,我們的叫做承負。”
“承負在因果上,重視自身行為的基礎上,還重視家族傳承。”
“我們道家的承負,包含了因果,但又不等于因果。”
張三豐說道。
朱元璋聽著這些大道理,微微地點頭。
什么家族傳承,自己老朱家,豈不就是最大的家族傳承了。
要把這些深究下去,一切皆有可能。
“請問道長,又如何解釋?”
朱元璋繼續問道。
袁珙正要趁機開口,但是張三豐搶先說道:“就和陛下現在一樣,陛下當皇帝之前,世世代代都是貧農,吃不飽飯,親人餓死,陛下這才提起刀殺韃子,打出一片大明江山,便有了現在,這就是我們道家講究的因果。”
朱元璋又問:“但咱的子孫,還有身邊的親人呢?又如何?”
他更關心的是,身邊親人活得不長久一事。
乖孫現在還很好,但再過幾年,他就擔心了。
“咱是不是,嚇到這個小道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