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繁華的背后,金陵似乎還有點浮躁的感覺。
繼續用金陵來當都城,真的不怎么合適,帝都是不需要如此浮躁,也不能太過于紙醉金迷,這樣很容易讓未來的皇帝失去本心。
“太過繁華,確實不適合當帝都。”
解縉還是懂的,迎合朱炫的話。
知道在什么時候,應該說什么樣的話,才能讓陛下放心,以及不會對自己有什么不好的影響。
跟在陛下身邊,說話做事等等,都是一個學問,需要很慎重地考慮。
“但是去了北平,你們這些讀書人,又是一百二十個不滿意了。”朱炫又道。
讀書人肯定向往南方,要知道南邊不僅繁華,還是文風盛行,至于北邊的就差了很多。
出于以前元朝的歷史原因,北邊的讀書人,被殺得差不多,而南方的還是存在的。
這也導致了,南北的文化水平不平衡,剛開始的科舉,基本是被南邊的讀書人包場了,而北邊的少之又少,后來才有了老朱的南北分榜。
“臣……不敢!”
解縉一聽,連忙搖頭道。
就算心里是這樣想的,但表面上還是要說不敢,這個問題特別嚴重,不能說錯話了。
“你們讀書人,說是說不敢,但心里正是這樣想的,只怕在背地里,你們早就把朕罵了一遍又一遍,認為朕是個亂來的昏君。”
朱炫又隨口說道。
可是這話說出來,又讓解縉心里慌得一批,覺得陛下是不是在故意試探自己什么。
一定就是試探,讓他都不敢再說話了。
解縉正在不斷腦補!
“讀書人有讀書人的想法,朕有朕的想法,不過朕想的,和你們讀書人不一樣,朕的眼里是大明,讀書人的眼里,大概就是升官發財等個人利益。”
朱炫又說道。
“陛下,臣絕對不是!”
解縉趕緊為自己解釋,絕對不能被朱炫把自己當作是那一類人,他要表示自己的心里,有的也是大明。
“朕還是相信你的。”
朱炫道。
解縉吐了口氣,道:“多謝陛下的信任!”
朱炫繼續往前走,走在熱鬧繁華的金陵大街上,又道:“最近的讀書人,越來越多了。”
解縉想了好一會,覺得這句話終于敢接了,道:“因為陛下下令,增設恩科,提前科舉,那些距離金陵不遠,家里還有點錢的讀書人,提前來京準備了。”
朱炫說道:“來得那么早的讀書人,家里肯定不缺錢,他們有錢人要考科舉不是很難,但普通家庭就難了!”
說到這里的時候,他想起了簡進忠,當時能來考科舉,那是掏空了全家,在村子里還借了不少錢。
不知道這筆錢,現在還清了沒有。
解縉只好說道:“每個人的家里,都有自己的難處,陛下為了照顧家境不好的讀書人,已經做到了很多,這是過去所有君主都做不到的。”
想到了那個助學金,解縉那是特別佩服陛下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