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筇老先生竟有道門的師父?!”
眾人驚呼,屬實沒想到,筇老還有這樣一位師父。
“先生,您道門師父的道號是何?曾在哪家道觀侍奉三清?如今可還在世?”
太周書院的學子紛紛好奇的問,只因道門師父這事兒,他們也是第一次聽說。
老窮沉默,陷入回憶,面露惆悵與遺憾。
片刻后,又哈哈哈大笑起來,笑得挺豪邁,把在場學子都震得愣了。
“先生明明傷懷又何故發笑?”子林問。
“傷懷只因師父,大笑亦是因為師父。”老窮說著,嘆了一聲,正經說起這段幼年往事:“八歲前,我皆長在中原州的親戚老家……親戚家貧,我常餓肚子,更別說讀書識字。”
“好在縣郊有個道觀,常有供品,我偷食供品,才得以果腹,存活下來。”
“有一回,被師父逮住,師父卻未懲治我,只罵我笨……說不問自取是偷,我這般做派,是把自己活成了賊,問我可是想當賊?”
“我自是搖頭說不,但我要活下去,說下次還是得來吃供品。”
“師父心善,未打我,反而教我一法,讓我每次來取供品前,先卜問一番再拿,那就是祖師爺賞飯,再吃供品就不算賊。”
“往后一年多,我就以此法,吃著道觀供品……后來才知道,我吃的是我師父的口糧。”
“師祖他老人家,真乃大善大智慧者。”子林由衷的說,還眼含感動。
筇老本來正感動于師父的施飯之恩,可聽到子林這話,有點噎住……嘖,子林他們說話就是給人一種一言難盡之感。
老窮又說:“師父之善,不止贈飯食,還有教我念書的大恩。”
“若非跟著師父學了一年多的字,讀了經文,我不會有今日的成就。”
“我今之所成,皆師父之恩。”
這話,太重了吧?
學子們有點不認同。
畢竟只教過筇老先生一年多,可能就是認字開蒙的程度,與筇老后來的功績,干系不大。
可學子們不知,要不是師父教筇老讀書認字念經,筇老被接回本家后,也不會被重視。
筇老是因著寫得一手好字,還誦得數篇道經,才入了本家老祖宗的眼,得以重點培養。
否則他只會跟其他子弟一樣,被塞進族學里,隨便教導,最后落得個落榜回祖地,過小地主的日子。
“可惜,師父于我恩重如山,我卻于七歲半后,與師父失散,至今未能再逢……不知師父可還在世?”
“或許,師父已經去往那妙門之內,過著另一番人世。”
不知在何處但還活著的老窮師父:端午節咒我死,你個逆徒!
“先生莫要傷懷。”薛明意見老窮紅了眼眶,有些不忍心,安慰他“先生可知師祖的道號、名諱?或可有畫像,學生想讓商行的伙計,幫先生尋尋師祖。”
馬屁精!
子林聽得很不滿,又面露哀傷的提議:“先生,師祖他老人家年長您十余年,恐……不如您畫一幅師祖的畫像,再擇一廟,為他老人家供一盞長明燈,以照師祖輪回路,全了先生的孝心。”
老窮聽罷,覺得甚是有理:“成,老夫就作畫一幅,送去廟里供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