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叫我小邱就好,那個總設計師屬實是國家抬舉了,在您這種大牛面前我可不敢自居。”
謙虛一句,邱睿繼續說道:“核聚變項目,我非常感興趣,其實固態電池那邊,現階段還是以論證工業化方法為主,需要我出力的地方不多,所以時間上還是比較充裕的。”
“而我這些天之所以沒有來,主要是在高溫高壓等離子體流體運動的預測方面,有了點突破,所以才耽擱了。”
“哦?”李教授聞言有些詫異,也來了興趣,“小邱你具體講講。”
“是這樣的,我重新研究了一下ns方程,并開發了幾套相關的數學工具去完善,然后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套針對高溫高壓等離子流體的模擬軟件。”
李教授有些懵,“這都是你前陣子完成的?”
“是的。”邱睿點點頭,“您可能還不了解,我雖然對信息學不怎么太感興趣,但還是比較擅長的,所以進度就稍微快了點。”
這能叫稍微嗎?
你這套東西要是真好用,坐火箭都沒你速度快好不……
無語了一陣,李教授追問道:“小邱,那你要east的數據,就是為了驗證模擬軟件嗎,效果如何?”
邱睿嘆了口氣,“不是很理想,計算出來的結果與真實數據相差非常大。”
李教授暗暗點頭,覺得這才是正常現象。
通過優化算法和軟件實現精準預測,進而延長聚變時長的這一課題,在可控聚變領域也算是個由來已久的方向了。
可如果真有這么容易做到的話,那east項目組這么多人,還要那么努力通過一次次實驗反復踩坑干嘛?
不過李教授也沒有因此對邱睿產生輕視,反倒是覺得他敢想敢干,值得稱贊。
難怪高層那么看重他,也難怪他年紀輕輕就能拿出劃時代的技術成果出來。
就憑這股子闖勁兒,外加過硬的知識積累,有所成就才是自然……
就在他琢磨著該怎么說,才能不打擊到這位年輕天才積極性的時候,邱睿卻又開口了。
“開始我還以為是數學模型有問題,檢查了好幾遍,愣是沒找到,于是我找人要來了西飛那邊的風動模型數據,又把軟件改造了一下,跑了幾套,結果您猜怎么著?”
也不等李教授出言回復,邱睿一拍大腿,“預測出的模型,居然與實際測量出的風動數據完全對的上,所以我只能猜測,是咱們的觀測儀器精度有問題,這才導致了等離子體流體運動模型與實際觀測數據存在偏差的現象。”
李教授嘴角抽了兩下。
這小子說話,還怪大喘氣的……
“有比對結果的報告嗎?”
“有,我已經帶來了。”邱睿從公文包里掏出平板遞了過去。
李教授接過來直接翻到最后結論部分。
【……綜上所述,本軟件的風動模型預測率,與觀測真實數據相似度超過99.9%。由此可證,軟件的核心數學模型部分,并不存在明顯疏漏。等離子體流體運動模型預測的失誤,極有可能源于觀測儀器上的精度不足……】
半晌過后,李教授從頭看了一遍這篇報告,心下駭然。
說不定還真讓這小子搞出來了!
乖乖,這是什么小怪物!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