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邱睿一直悶頭在2號車間里。
說實話,他的確料到了這個鬼球不怎么容易造,卻怎么也沒想到,居然會這么不好造。
僅僅三天,光造廢的,就不止二十噸。
雖然這些廢球的原料,都是正經的tq鈦合金,理論上完全可以拿去加工成其他零部件,或者進行回收,并不算徹底浪費。
但問題是,他目前并沒有將其加工成其他零部件的需求,也沒有能把成品合金重新研磨成細小粉末的設備,只能先堆在庫房里。
要不是有幾家國營的金屬粉末制粉企業,持續給他提供不同材質的預制粉,邱睿估計早特么停工了。
而且因為tq合金的材料成本并不便宜,再加上spsf3d機的運行消耗,2號車間幾乎每天都要燒掉幾百萬。
邱睿再有錢,面對這種看不到頭的“打水漂”,也不禁有些心疼得慌。
這可都是老子的血汗錢啊!
后來他干脆把試制停了下來,轉去改造猛犸車廂,以求換換腦子。
是的,為了今后保證磁化靶聚變裝置順利點火,邱睿決定把封閉的后車廂,改造成可展開式的。
他仔細計算過,只安裝上那堆蒸汽泵,裝置的高度都超過了5米。
而且別忘了,這是個“36箭穿心”造型的球。
折疊放在車廂里還好,要想讓其穩定運行,必須把反應爐抬高至少兩米。
再加上頂部由小托卡馬克裝置充當的“磁化靶注射器”,以及底部供液態金屬涌出與重新灌注的管道。
整臺裝置的雖然實際體積不大,但徹底展開所需的空間,卻比目前的車廂大上不少。
說白了就是虛胖。
至于無人機與其他大多數車載設備,則都被他暫時拆了下來,給聚變裝置騰地方。
這些東西以后會有其他的地方進行安置,就算下次升級很可能帶不上,倒也沒必要急于這一時……
忙活了差不多半天,改造作業進入尾聲。
現在后車廂沿著著車輛中軸線,被切成了左右兩半。
在底部裝上液壓裝置后,可以向著兩側翻開。
然后加裝在車廂兩側的支撐腿打開,垂直于地面撐起,展開的兩塊車廂板,剛好與車廂原本的地臺形成一整個三倍面積的大平臺。
甚至為了方便今后一些重型設備的裝卸,邱睿還在車廂里放了一臺可折疊的30噸級起重機,以及幾臺多功能機械臂。
可能有人會覺得,邱睿這么搞,把后車廂改造成一個開闊空間,會不會以后沒辦法升級車載的各種設備了。
其實他最早也是這么想的。
所以盡管很早就有了這種“大刀闊斧”的想法,他也是本著“謹慎點”的角度出發,沒有去實際驗證,生怕把自己用命換來的金手指給玩壞了。
而之所以現在偏偏又這么干了,主要是因為他對系統的理解又加深了不少。
隨著這接近一年的摸索,他逐漸認識到,要想被系統承認,重要的并不是能不能塞進車廂里,而是能不能與載具連接成一個整體。
第一次意識到這點,還是在無人機被系統承認為車載設備的時候。
不過無人機的控制裝置、充電裝置以及收納艙位,一直都在車上,他也有些吃不準。
再說以前車廂空間一直都夠用,不需要冒這種風險。
真正確認這點,是在有了虎鯨號以后。
更確切地講,就是前些日子“海上夜釣”的時候。
因為虎鯨號這艘線控遙控潛艇,平時就完全背在車外,除了線纜,就是個徹底的離體式裝備。
后來更是綁了個浮漂扔到幾百公里外,到現在都還沒回來,卻也沒有被系統從車載設備列表中除名。
那還有啥好怕的,再說現在車內空間是真不夠用了,不切還等啥啊!
此刻,看著眼前的成果,邱睿滿意的點點頭。
尼瑪,這下真快變成cv了!
也不知道以后按“d”鍵能不能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