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猛犸超級重卡,算上后廂里的那堆設備和原料,全重達到了驚人的120噸。
突然出現在潛艇內部,其自身帶來的巨大重量,壓得后加裝的金屬地板吱吱作響,整個鸚鵡螺號的吃水都深了一點。
好在海娘級的結構足夠強,連單臺一千多噸的s6w反應堆都能擎得住,并不存在什么“斷箭”隱患。
其實就算有風險,邱睿也不怎么在乎就是了。
只要這玩意能像虎鯨號一樣,被算成載具的一部分,就可以用系統進行修復了!
是的,從繳獲這艘核潛艇開始,邱睿打的一直是這個主意。
畢竟虎鯨號模塊化多功能潛航器的前身,就是一艘從fha那里繳獲而來的濕式蛙人輸送艇。
這臺曾經獨立的外部設備,經過改造與連接后,都能被系統認可,那鸚鵡螺號和它本質上區別也沒多少。
不就是稍微大了億點點嘛,完全可以套用相同的模式。
至于是被扛在猛犸上,還是把猛犸吞進肚子里,邱睿表示,那都是兩個幾把炒菜,一個幾把味兒!
其實給猛犸套個“新皮膚”的想法,他早就有了。
過年前在南海那邊,第一次把猛犸召喚到綠洲號上時,他就試過。
只不過當時是線路也連接了,完全接入與控制也實現了,但系統面板以及詳情頁面上,愣是沒有出現任何變化。
邱睿當時就納悶兒,不明白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經過之后這段時間的摸索,以及虎鯨號的成功案例,他也漸漸品出點道道來。
想要被系統認證成一個整體,除了該有的線路連接與控制外,應該還需要在能源供給上形成一定的聯系。
而最主要的,是要確立“母體”與“子體”間的絕對主次關系。
別看無論是無人機還是虎鯨號,都自帶發動機,可以實現自我能源供給。
但最初被認可的時候,它們無一例外,能量來源都需要依賴猛犸。
再加上控制模塊也都安裝在重卡上,是猛犸這個“母體”的絕對附屬品。
為此邱睿還專門試驗過。
在沒有被裝載到猛犸上的情況下,如果他單獨把猛犸收進空間,這些附屬品雖然不會消失,也可以用其他途徑進行操控,但綜合性能會大打折扣。
按照這個邏輯繼續琢磨,邱睿認為,只要能滿足對附屬品實現完全的控制、能源的供給,以此確立好主次關系,便能成功實現系統對其的認可。
那么要想實現鸚鵡螺號的同化,控制已經實現了。
他能想到的確立主次的途徑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廢掉艇上的s6w反應堆,讓猛犸變成能源供給的核心。
這也是為什么“金烏”聚變核心都已經升級好了,卻仍要塞在車廂里的最重要原因,即便為此會犧牲大量珍貴的車上空間都在所不惜。
其實說廢掉也不準確。
邱睿打算把那玩意改造一下,在堆芯外圍包裹上有液態鋰流動的循環管道,再接上外部的氚回收裝置,形成一套氚制取設備。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都搞回收裝置了,為什么還要用裂變堆制取?
原因其實很簡單,損耗是一定會有的,回收的效率永遠不可能達到100%。
再就是改造后,裂變堆還要肩負起“打火器”的功能。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一句,裂變堆與聚變堆的反應模式。
盡管需要很復雜的控制機制,但裂變反應,是有臨界質量這么一說的。
即,要是能搞到足夠多的具備放射性的核原料,只要堆在一起,就可以實現自持的鏈式反應。
那這個臨界質量到底有多少呢?
答曰:一點兒都不多。
以高豐度(可以理解為純度)的鈾235為例,有個三四十公斤,就可以在你家后院盤一個核裂變燃氣灶了。
怎么樣,酷炫不酷炫?
而比起裂變堆,聚變堆在運轉模式上更像一個傳統的燃油發動機,需要達到一定條件才能實現反應自持,而且說停就停。
別看“金烏”聚變核心,走的是蒸汽朋克風掄大錘路線,同樣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第一次啟動,必須依賴外部能源。
而且這個啟動所需的能源量很龐大,就算艇上能用的地方全堆滿固態電池都不夠“打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