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斯科特教練對莊宇越發的欣賞了。
1個球員打球往往會經歷幾個不同的階段,1步步成長。
尤其是有天賦的球員,1開始他們在球場上往往會本能的依賴自己的身體天賦,因為這樣最為簡單。
擁有足夠的身體天賦,在面對身體素質不如你的對手時非常管用,用速度去過人,用彈跳和爆發力去4虐籃筐。
技術?
壓根不需要。
不過這只能保證你的下限,當遇到和你身體天賦1樣出色,甚至比你更出色的對手,這樣打就不管用了。
這時候你就需要技術。
舉1個不恰當的例子,為什么很多cba球員在cba打的還不錯,可到了外邊就不行了?為什么他們不苦練技術,苦練基本功,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些的重要性嗎?
不,他們知道,只是習慣了依靠身體天賦去贏球,進而忽略了基本功、技術的打磨。等去了外邊,碰到了更強的對手,等反應過來,這個時候技術已經定型,很難改了。
什么,你說cba球員少年時期也打世青賽,也會和外邊的球員交手,怎么可能靠身體去碾壓?
呵呵,別說,在u14、u15、u16這些比賽里,我們華夏的球員還真就是直接身體碾壓對手。
什么改年齡的就不說了。
關鍵不是這個,關鍵是人家國外的球員在少年時期都是不練身體對抗的,只打磨基本功,技術。
在國外1些小球員比賽里邊,比如10歲,12歲的比賽有1個“潛規則”,就是不允許包夾。
反觀國內,很多小學生比賽都用包夾。
1個小學生哪里能應付包夾?
結果就是1包夾就傳球,然后跑什么戰術,可小學生打戰術打的明白嗎?最后打來打去戰術沒打明白,個人能力也沒練出來。
等稍微大1點,上了初中,那就練對抗。
什么技術、基本功、戰術素養統統放到1邊,就練對抗!
為什么?
因為在12-15歲年齡階段,球員處在身體發育階段,有身體就代表1切,有身體就能碾壓對手,就能贏得比賽。
如果你留心,或是去看過初中比賽就會知道,同樣都是初中球隊,1支球隊全員平均身高1米6,最高的可能也就1米7,還個個都瘦不拉幾。而另1支球隊最矮的都是1米7以上,最高的1米8,人家不光高,而且壯這時候技術已經不重要了。
這時候,有身高,有對抗的小球員總能碾壓對手,也就養成了打球靠身體的習慣。
可是等到2十歲往上,等到了更大的舞臺,對上更強的對手,光靠身體就不行了。
這個時候,就得靠技術!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華夏的國青、國奧明明在u15、16、17的時候還能碾壓那些外國球隊,可是到了u20以上就打不過人家了的原因——因為到了20歲以上,人家也開始練對抗了。
這時候你靠身體打不了人家,靠技術又不如人家,自然只能輸了。
1個是先練身體,再練技術。
1個是先練技術,等身體自然發育,然后再練身體。
看似只是換了個順序,可影響的卻是球員的1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