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眾幕僚在前往秦子儒書房的途中,便已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得知此事后,他們也明白自家主公的心思。
在封地內,燕王的執法手段雖不像秦皇那般兇狠殘暴、動輒株連九族,但也頗為嚴苛,賞罰分明,愛民如子。
其名下共有二十余座城池,如今百姓安居樂業,人口數量日益增長,一片繁榮景象。這本是好事,可隨著前來投奔的人越來越多,情況也在無形中發生著變化。尤其是秦皇年事已高,而燕王正值三十歲左右的壯年,這可不是一件好事。
蘇尚身份特殊,幫與不幫,最終都會傳到秦皇耳中,至于秦皇會作何猜想,那就不得而知了。此事如此敏感,倒讓幕僚們都感到棘手。
“主公。”一進書房,眾人便向秦子儒行禮,隨后在他的邀請下紛紛落座。
燭臺上的燭火燃起,照亮了房間,此時,外頭的天色已完全黑了下來。遠處傳來車馬的喧鬧聲,彰顯著大街小巷的熱鬧氛圍。然而,這聲音傳到屋內,卻被壓抑住了,連說話的語氣都沉重了幾分。
“預計明日,那個叫蘇尚的女子就會抵達睢陽城。原本不知她身份,如今既已知曉,便不能不見。”秦子儒率先開口,等待著幕僚們發表看法。
這些幕僚,都是跟隨他多年的老謀士。封地里二十余座城池的各項決策,都有他們的參與。管理一人容易,管理兩人也不難,可管理十人、百人、千人乃至萬人以上,面對大大小小的官吏、不同的世家門派,其中的勾心斗角、偷奸耍滑,想要牢牢掌控,遠比操控公輸家的機關小鳥要復雜、嚴格得多。
此刻,這十幾個智囊正與他一同掌管著封地內的大小事務,并以他為首,協助他權衡未來的風險與利益。
“主公是何想法?”最先發問的,是秦子儒幕僚團中輩分最高、也最受器重的余和忠。余和忠乃楚國人,出身兵家。后來楚國被滅,兵家匆忙逃竄,分崩離析。余和忠有幸遇到秦子儒,彼時秦子儒已然封王,對過往之事并不在意。雖說當年兵家為楚國效力,但秦子儒認為,識時務者為俊杰,擇良木而棲乃人之常情。
近來有一本名為《三國演義》的話本故事十分火爆,余和忠對其中的呂布頗感興趣。
其他文人多抨擊呂布兩面三刀,可他卻認為,有這般勇武之人,若能善加利用,用作“屠刀”便可。關鍵是要放對位置,用人不當,又怎能怪別人本身有問題呢?分明是用謀之人的能力不足罷了。
當然,余和忠背后的兵家身份被秦子儒刻意隱瞞了。
秦子儒不在乎,可不代表天下人不在乎,更不代表大哥不在乎。為此,余和忠對秦子儒肝腦涂地,為治理封地立下了汗馬功勞。
秦子儒也不隱瞞,直言道:“我等皆猜不透陛下任用女子為官的目的,貿然卷入其中,恐有不妥。但若不聞不問,又不符合我的性格,此事終究會傳到陛下耳中,到時候朝堂上怕是又要流言蜚語不斷。”
“的確如此。”余和忠點頭贊同。他既是謀士,又是秦子儒的老師。在他眼中,秦子儒是個保守之人,雖不擅謀略,卻善于用人,僅憑這一點便已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