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祖君彥在自己親兵的帶領下走進書房,安興貴心中不由一陣苦笑。
想當初,當時還是唐王的李淵派秦國公李世民出兵河西征討李軌,他也因為出身武威豪族的緣故,奉命隨李世民一同出征。
在李世民率軍首戰取得大捷之后,他便主動去見李世民,說自己的弟弟安修仁和另外十幾名安氏族人如今正在李軌手下為官,不如讓自己借著這層關系,出面去勸降李軌。
如果李軌聽得進勸告,愿意主動歸降李世民,固然是美事一樁。
可如果李軌執迷不悟,執意不降,那這十幾名安氏族人便一齊動手,當場解決掉李軌。
李世民覺得可以一試,便讓安興貴去見李軌。
安興貴來到見到李軌之后,李軌因為不知道他的底細,一見面就要封他為左右衛大將軍,讓他為自己效力。
安興貴勸他涼州土地貧瘠,百姓貧苦,難成大業,還不如帶著整個河西之地歸附唐王李淵,再現昔日竇融的功績。
可李軌自認為河西山河險固,唐軍奈何不了自己,因此根本就沒有半點要投降李淵的意思,反而懷疑安興貴是唐軍派來的說客。
安興貴嚇得慌忙告罪,才勉強保住自己一條小命。
眼見勸降不行,他便跟弟弟安修仁密謀,派人秘密去聯絡一直在等他消息的李世民,最終里應外合奪取了敦煌,生擒了李軌。
而他最終因為助朝廷平定李軌有功,被封為涼州大都督、右武侯大將軍和梁國公,為朝廷坐鎮河西。
他的弟弟安修仁則去長安為官,被封為左武侯大將軍和申國公。
就連他的長子安元壽也被封為右威衛將軍,可謂是滿門尊榮。
只是正所謂世事無常,沒想到當初他作為唐軍使者跑來武威勸降李軌,如今竟輪到隋軍的使者跑來武威勸降他了。
而他之所以愿意見祖君彥,并非是想要投降隋朝,而是他知道如今城中的唐軍失去了來自關中的錢糧,已經支撐不了多久了。
他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希望隋軍可以放他們撤離河西,返回關中。
如此一來,他們八千兵馬得以全身而退,隋軍也可以兵不血刃奪取整個河西之地,怎么看都是一樁兩全其美的好意。
畢竟他的弟弟安修仁和兒子安元壽都在長安為官,他是不可能不顧他們二人的死活歸降隋朝的。
因此,跟隋軍達成一個君子協議,讓隋軍放他們撤離河西,已經是他能想到的唯一兩全其美的辦法了。
只是當他跟祖君彥說出自己的想法之后,祖君彥卻并沒有立即說行或不行,反而反問了安興貴一個很奇怪的問題:
“敢問安大都督,若是我軍愿意放你們離去,待你率軍撤離河西之后,不知你是打算去長安,還是打算去劍門關呢?”
安興貴一下子被問住了,隨后面上忍不住再次浮現出一番苦笑。
他雖然身在河西,但也聽說了齊王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成先后在長安和劍門關登基稱帝之事,如今的大唐已經事實上一分為二了。
而他既然要率軍撤離河西,自然要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兩位新的大唐皇帝之間挑一個效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