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民里有10個傷寒患者,也搬來了祠堂。
輕癥就由魏郎中熬煮麻黃湯或者桂枝湯。
嚴重的顧洲遠就塞一片抗生素。
其實古代的那些瘟疫,要是擱現代,真的翻不起大的浪花。
古代讓人聞之色變的霍亂,致死率高達60%到80%。
而現代發達地區通過綜合防控措施,致死率已然降低到了小于1%。
黑死病曾經在中世紀歐洲咔咔亂殺。
1347年,黑死病從克里米亞半島的卡發城通過熱那亞商人傳入西西里島,隨后迅速蔓延至意大利全境及歐洲多國。
佛羅倫薩受災最嚴重,城內9.5萬人中5.5萬人死亡。
薄伽丘在《十日談》中有過描述:“行人在街上突然倒地而亡,奶牛在空蕩街道游蕩”。
至1353年,短短6年間,歐洲2500萬人因黑死病死亡,占當時總人口1/3。
現代醫學通過精準診療、疫苗和公共衛生干預,已將黑死病的死亡率從歷史上的90%以上降至不到5%,并實現疫情快速可控。
而這次顧洲遠眼前的傷寒,在古代社會致死率大概在20%到30%。
到了現代發達地區,傷寒的致死率連0.1%都不到。
那0.1%里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現代社會,抗生素濫用,傷寒沙門氏菌產生了耐藥性的緣故。
數據表明,現代醫療體系使經典傳染病的死亡率降低超過99%。
當然疫病也在變異出新,我們對新發(新型傳染病)仍存在初期防控窗口期的挑戰。
顧洲遠現在已然是放下心來,他系統里抗生素有的就是。
抗生素作用在純潔如白紙的古人身上,那當真可以說是所向披靡!
“小遠,”魏郎中開口道,“病人太多,要讓人上山去采些草藥下來。”
祠堂外面搭了個簡易窩棚,他這兩天一直在這里熬藥。
顧洲遠給他的那兩個方子當真是好藥方。
吃了這方劑的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轉。
可他只是村里的小郎中,家里的草藥儲備不多,眼看著很多草藥已經用光了。
大同村背靠大山,好些草藥山上都有。
這也讓他更加喜愛這兩個“古方”,方子里沒有人參靈芝這類金貴的藥材,都是些便宜常用的草藥。
這樣的藥方,才是大災年能真正救老百姓的好藥方!
“好,”顧洲遠立刻點頭,“我這就讓人去山上采藥,我去畫幾張草藥的畫像出來,省的他們搞錯了。”
這所謂的畫像,自然不是是顧洲遠來畫,他認識毛的中草藥。
他準備從商城里買一些藥方里要用到的草藥圖鑒,然后分發給村民,叫大家抓緊時間上山采藥。
魏郎中心中更是欽佩,沒想到小遠還會畫畫哩。
“不過,”他眉頭微蹙,咂咂嘴道:“麻黃、桂枝、甘草、芍藥,這些東西在山上都能找到。”
“可麻黃湯里的杏仁,這個季節沒處搞呀!”
“還有桂枝湯里要用到的生姜大棗,生姜還好說,雖說山上沒有,但各家各戶都種了,湊起來熬藥是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