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見不遠處,還有一個赤著上身的彪形大漢,雙手叉腰,身上肌肉跟小山一樣墳起,正虎視眈眈看著自己。
那智慧的小眼神,盯得他菊花一陣陣發緊。
他只得訕笑兩聲,“顧兄弟腿腳不便,站著接旨也行……”
小太監不敢再耽擱下去,忙擦一把汗,尖著嗓子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這里依然選擇使用耳熟能詳的明朝宣旨格式。
可能有人會說正確斷句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但很多歷史愛好者清楚,這八個字是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始創,當時的大朝會正殿叫做奉天殿。
朱元璋就在下達的詔書中自稱“奉天承運皇帝”。
圣旨上因皇帝是“天子”,“天”與“皇帝”寫一起時,要平齊。
便將皇帝換行頂格書寫,和天同排。
于是就成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甚至有些影視劇中讀成:“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全乃誤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聞治國之道,首在安民;安民之要,貴乎勤耕善策。”
今有桃李郡青田縣大同村鄉民顧洲遠,才德兼隆,心懷黎庶,屢獻奇謀以濟世,特昭其功,敕封爵賞,以彰天恩。”
“一曰農器革新,曲轅犁利萬民。”
“爾察農事艱辛,巧思精研,制曲轅犁以省人力,深耕廣種,歲增倉廩。”
“此器遍傳州縣,田疇得沃,黔首歡顏,實為社稷之幸。”
“二曰教化童蒙,三字經必將傳千古。”
“爾撰《三字經》,文簡義豐,童稚可誦,使禮義廉恥播于鄉野,風化淳厚。此篇當錄國子監,頒行天下,以為蒙學之范。”
“三曰救荒活民,木薯去毒濟饑饉。”
“爾窮究草木,得木薯去毒之法,活饑民萬千。”
“又獻策“以工代賑”,使災年流民得食、河渠得修,災患化安瀾,功在當代,利延千秋。”
“四曰忠勤體國,獻策安邦!”
“爾以布衣之身,憂國如家,所陳之策皆切時弊,朕深慰之。”
“茲特封爾為大同縣子,食邑五百戶,賜金五百兩、帛千匹、良田三十頃,另敕造“濟世坊”宅邸一座,彰爾功德。”
“望爾恪守初心,輔朕弘化,庶使海內咸仰圣朝仁德。”
“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欽此!”
最后一個字,小太監拖長著音調,宣布著圣旨已經宣讀完畢。
他拿余光瞟了瞟顧洲遠,見這人站在原地一動不動,根本沒有接旨的意思。
這人看著挺機靈的,怎么連一點規矩都不懂呢。
咱跟他無冤無仇,他應該不是在故意刁難咱吧?
他只得溫聲提醒道:“顧縣子,還不接旨?”
顧洲遠“啊”了一聲,這才回過神來,他伸手接過小太監手里的圣旨。
隨口回道:“謝陛下隆恩!”
“那個,小公公辛苦了!”小太監剛松一口氣,就見顧洲遠湊過腦袋,臉上掛著笑。
小太監頓時心生警惕,他退后一步,小心開口道:“顧縣子客氣了,這都是咱分內之事。”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