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看了一下間島的打扮,淺間問道。
“剛剛去約會去了”
“嗯,和一個性格不錯的女孩子。”
“女孩子的生意也做真有你的。”
“倒是你呢怎么想,你也不是會逛秋葉原的人啊”
“幫人送貨,剛剛送完,準備回家。”
“”
才覺得淺間是個實誠人,忽然又發現這個人說謊眼睛都不眨一下。
間島試探道
“貨物是洛麗塔”
淺間用“你怎么也有監視器”的眼神看著間島
“你看到啦”
“有點在意,就跟過來了。”
“你可真是好奇心旺盛啊。沒影響你約會吧”
間島才小聲驚呼,給女同事回了一個短信。
“繪理,我臨時有事,不好意思。”
女同事的回復非常快。
“啊沒事沒事,周末有空嗎”
“不好意思,暫時沒有。”
“好的,等你有空再約”
間島為剛剛的失禮道完歉,又看向淺間,兩個人默契地舉著傘往路邊走。
“你和那個洛麗塔認識”
“朋友的女朋友,我去幫忙帶了個路。”
“剛剛那兩個夸張表白的人,是你的朋友”
間島絕對做不到當眾接吻還被投屏到廣告牌上,讓幾千人圍觀這種事。
在她眼中,這種事能和古代車裂、凌遲、關鐵處女等幾種殘酷的刑罰媲美了。
而那兩個社交恐怖分子,居然是a班著名孤兒淺間靜水的朋友,間島又懵了。
被a班稱為神秘系少女的少女,發現眼前的男孩才是神秘系男孩。
“嗯,駒場,就是那個男生,和我們同校,一年d班的。”
你們不認識也正常,都不喜歡上學。
“你們之間是怎么認識的呢”
“可以說互相幫了點小忙吧,一來二去就熟了。”
“淺間君挺會交朋友的嘛。”
“只能說運氣不錯。”
淺間在心里數了數在東京這幾個月認識的能稱得上朋友的人。
不知不覺,已經差不多有10個人嗎
英國人類學家鄧巴曾提出一個經典理論一個人一輩子能維持穩定的社交關系上限平均為150人。
但互聯網時代打破了這個邏輯,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團隊通過人腦數據分析得出,實際上人類能穩定維持的社交關系是520人。
這個上限在以互聯網為社交工具的時代并不出奇,但是在一百年前或者更早,能認識這么多人的大部分是國家的偉人。
所以說,一個人的交際能力,衡量著一個人的氣量。
人是有極限的,人的一生,時間、精力、金錢其實都極其有限。
這也是年輕人在高中時期只有幾位密友,而不是幾十位密友的原因。
作為配角,淺間的社交能力一直都很拉胯,溝通能力v1就很說明問題了。
沒有破界力,也沒有邊界感。
只能說在東京的這10個朋友,都是大風刮來的。
兩人在道路一側緩行,邊走邊聊。
雨勢忽然加大了,一陣狂風刮來。
間島麻衣手上的那把充滿折痕的透明舊傘被吹的好遠,停在馬路中央。
兩人正跑過去撿傘,一個避閃不及的小貨車駛過,把傘給軋壞了。
司機迅速下來撿起傘,向走過來的間島二人道歉,并掏出500日元遞過來。
間島搖了搖頭,沒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