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一回還是需要母親領著,如此方顯重視。”
王氏應下,又感慨起了族中兒孫出息,“早前也只是聽說念書有幾分天賦,竟不曉得已經是舉子了,說起來明年春闈就應該下場了吧。”
話說到這里才反應過來,只怕即便不是老太太去了信這幾人也是要來的,也不知道唐綱早前是否得到了消息。
辛安又想起了王仕,“既然都是讀書的好苗子,回頭等夫君回來讓他帶著王仕表弟來見見人,都是讀書人,也可以相互探討學問。”
記憶中唐家的兒郎是有高中的,但人家沒有到侯府來,是中了后才差人來報的喜,如今來了,必定也是老太太寫信的緣故。
“還是你想的周到。”
他大哥為了這個兒子可謂是費盡了心思,只要是對他念書有用的無論花費多大的代價都要弄來,好在王仕那孩子聰慧踏實,“若是你表弟往后也能有個功名,你舅舅這才算是熬出了頭。”
“前幾日你舅母來說話,還說要給他說個媳婦你舅舅都沒答應,說不能耽誤了念書考功名,成親的事往后挪一挪動,左右他也不著急抱孫子。”
說起孩子王氏又寬慰起辛安,怕她因為隔壁春華院子嗣興旺的事有壓力,“一切都是命數,該來的遲早會來,你祖母著急是因為她年紀大了,總希望兒孫們都美滿,你莫要思慮太多,順其自然。”
辛安有些感動,從來都是當婆母的無時無刻不想著給兒媳婦立規矩,嚴格教導,子嗣一事也不松懈,王氏這般通情達理真的很少見。
“有母親這話我心里就踏實了,此事我與夫君商議過,明年我弟弟成親,夫君說想帶我回淮江參加婚禮,我心里也盼望著,子嗣一事要等從淮江回來后再做準備。”
她坦誠相告王氏心里也就有了數,笑道:“這小子雖是渾了些,也算體貼,該回去看看的。”
遠嫁的女子想要回一次娘家何其艱難,不趁著身子方便回去看看,等著有了孩子再想回去要考慮的就多了,往往最終都不能如愿。
“母親寬厚夫君體貼,是我的福氣。”
王氏笑著抓著她的手腕慢慢往前走,“有你這般能干懂事的兒媳婦也是母親和老二那小子的福氣。”
婆媳兩人笑著前行,氣氛相當融洽,可惜這樣的氛圍沒維持多久就被張氏給破壞了。
張氏一副興師問罪的模樣朝著兩人而來,在三步遠的地方停下,不滿的看向王氏,“唐家的人一到你也算大方起來了,這個時候不說侯府炭火不夠了?”
前幾日張氏以炭火不夠為由張口就要給她每日多添五十斤,說京城太冷,炭火需得十二個時辰不間斷的燒,又說什么都凍的衛傳宗握不住筆桿子,又說耽誤了衛傳宗考狀元,王氏必須負責任。
張氏想找不自在,王氏懶得理她,直接差人將她的話原封不動的告訴給了唐榮,唐榮無奈,只能自己掏腰包補貼了炭火,如此一來張氏又被衛良才罵了個狗血淋頭,轉身就去唐榮跟前周全了此事。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