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是個好老師,蕭瑀更是,兩位一個教兵法,一個教……算了,蕭瑀講的那些經史子集,禮樂春秋,李寬壓根就聽不進去,后來沒辦法,虞世南便將教書法這活兒給了蕭瑀,這才讓老頭兒不至于成天唉聲嘆氣,懷疑人生。
如今的蕭瑀,已經看得出自己的關門弟子,我們的楚王殿下,絕非朽木,可這貨雖非朽木,但卻也只比朽木強出那么一線——有心加強楚王殿下道德建設的蕭瑀,時常擔心李寬將來窮兵黷武,從而招致下場凄慘。
甚至蕭瑀一度為此擔憂到“深夜驚夢”。
可……
楚王殿下就是楚王殿下,他壓根就沒讓蕭瑀的這份擔憂持續太久。
因為春去秋來,在貞觀三年的這年的秋天,發生了一件大事。
草原的突利可汗,決心向大唐投誠。
至于原因?
去年冬天大唐撥給突利可汗的糧食,甚至都沒有抵達突利可汗的地界,就被頡利派人半道截胡,甚至這位壓根就沒啥道德的草原大可汗,不但劫走了侄子的糧食,還他娘的一邊抹去嘴角的油水,一邊斥責侄子投敵的行徑極為惡劣,當為人不恥。
于是……受了委屈的突利可汗,再次向大唐求援,而這一回,李二陛下再次力排眾議,又調撥了一批糧食,甚至在李寬的好心建議下,還送上了一批防寒物資,然而結果卻顯而易見……
總之,在艱難地熬過那個冬天后,突利可汗看著死去的大批族人尸體,心中對于頡利這個叔叔的恨意,幾乎達到了滔天的地步。
可縱然恨意滔天又如何呢?
草原十八部,突利也不過只是其中稍微強大一點的部族首領而已,他要是對上最強大的頡利,幾乎可以預見,屆時勢必將被頡利單方面吊打。
于是,忍辱負重,幾乎成了突利可汗唯一的選擇。
但真正扎心的地方卻來了。
又到一年秋,眼看著草原上的氣候甚至比往年還要寒冷,那么這個冬天,也注定會比往年更加難熬。
所以擺在突利面前的,只剩下了一個選項。
既然我要來的糧食你頡利要搶去,我和我的部族的接下來的日子只能是舉步維艱,那么你不仁,就休怪我不義!
在殺死了頡利派來要求自己繼續派人找大唐皇帝要糧食的使者后,貞觀四年秋,突利可汗率全族投降大唐。
戰火也因此而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