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賣洋蔥,韋勝在門口擺上菜架子,放上洋蔥,立個小牌,上面標上價格,購買者主動就買,因為在他們心目中這個菜店賣的菜好吃。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人們的嘴不會撒謊,因此印象一經形成,就有了認同感,只要菜店賣的菜,他們就愿意買,另外一個原因,這個菜店賣的菜還不貴。
一千多斤洋蔥,不到三天就給賣掉,頭一天老人家跟著賣,后兩天初寒妞讓他在家等著,賣完就把錢給送去。
按照批發零售定價,老爺爺心安理得拿了他該得的部分,韋勝也有收益,當初寒妞把賣洋蔥的錢款給送去時,老人家非要拿只雞給她,她沒要。
”閨女,我家還有點飯豆和晾曬的干蘑菇,我也想讓你幫我賣了,可以嗎?”老人請求道。
”有啥不可以的,我還想問你呢,”初寒妞痛快地說,”老爺爺,今年多大了?”
”九十三了,”老龔爺爺低聲說。
”家里就你一個人過啊?”
”老伴去年走了,兒子姑娘都去了外地,他們也都七十多了,不給他們添麻煩,一個人過挺好的。”
”你家里還有啥想賣的,你都交給我,等賣出去,錢我再給你送來,老爺爺身體真好。”
記得眉心痣奶奶說過,能做件好事助人就是給自己賺福報,給長輩增陽壽,初寒假把這話牢記于心,融合他天性仁善,不由自主就做了,絲毫不曾刻意。
把龔爺爺托賣的東西放到菜店幾天工夫就給賣出去,初寒妞又專跑一趟尖嘴屯把錢給送去,老人家拎了一兜雞蛋,初寒妞沒要。
在初寒妞,她幫人不是圖索取和回報,情不自禁就踐行助人為樂的情懷。
這天初寒妞聯系姜三爺,說她要帶爺爺和牟奶奶來屯里去龔爺爺家,這是老人家的特別邀請,他要做頓好吃的招待好心人。
作為晚輩,受爺爺輩的請吃,初寒妞買了米油,還電話讓姜大壯和他爸媽等她開車去接,拉他們一起去龔爺爺家,早去會兒可以幫著做飯。
除初寒妞外,都是長輩及長輩的長輩,到了龔爺爺家,鍋里都做上了,能幫著做的是淘米做飯,姜大壯擔下來,不讓初寒妞伸手。
菜不多,一個燉大鵝,一個醬兔子,另附帶幾個炒菜,總共六道菜,龔爺爺廚藝也很了得,這些菜通通是他親手而做,誰也不讓插手。酒水是啤酒和飲料,初寒妞得開車,沒有碰酒。
九十多歲還能自理過活實屬奇跡,據他講,他家男丁都長壽,他這個歲數在他們家族內都不上屬,最高壽活到一百一十歲才仙去,他有個心愿,就是他走時能睡覺而去,不要被病魔折磨而終。
從龔爺爺家回來,她腦子閃過一個念頭:養老院。隨著年輕人生活理念的改變,以及一家幾近一個孩子的現實,老年如何安度晚年成為社會一大難題,兒女們各自忙各自的生活,是沒有額外精力照顧老人的,而且多不在一地,有鞭長莫及之難,那么關照老人成為一大產業:老年人養老服務機構應運而生,這塊產業發展前景可觀。
可不可以在后山村開辦個養老院呢?這個問題在初寒妞腦子里打轉,不行,這個盤子太大,沒有那么多錢做投資,想想都不敢多想,暫時放在腦子里存著,等自己有錢了,開一個未嘗不可?
設想往往都是從一個想法萌生的,當初做大棚有機蔬菜,不也是想想就落地成行了嗎,開辦養老院不應一直停留在構想中。
身邊有個「商人」,何不咨詢下他?”齊哥,你說開個養老院有前景嗎?”
”怎么想起問這個?”齊靜啟不答反問。
”昨天我去尖嘴屯,我幫了一個姓龔的老人賣了點東西,他非要招待一下,我就喊上一些老人去了,”初寒妞陳述道,”當我看到這些老人時,我偶發奇想,就想到了照顧老年人的機構——養老院?”
”可以倒可以,”齊靜啟直白地說,”錢從哪里來,你現在還不具備這個實力,可作為長遠構想塵封,待時機成熟可以嘗試,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