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個月出一茬,而三到四月的菜,雖不如春節前的那茬菜貴,也能排到次貴行列,但大地菜要比棚栽菜至少晚二十天左右收割,那時的菜基本爛市了,賣不上價錢。
種菜講究行市,所謂搶行市,就是趁大批菜還沒下來時,這時大棚菜搶先上市,盡管和大田菜差個十天半個月,而價格差出一半還拐彎。
而且種大棚菜,還可以通過輔助取暖,在寒冷季節也能種植,這就是每年春節前收獲的那茬菜,價格高到顛覆人的認知,對此購買者對反季菜貴在心理上也是接受的。
在農村,是凡種大棚的,普遍哪家都是有點積蓄,而指望大田種糧食的,碰到好年景才能成錢,一年到頭掙不掙錢就看老天照顧不照顧了,而且糧食收購價往往跌幅較大,即便大豐收,也未必賺錢。
在城市近郊,農民要快速致富,種大棚蔬菜是條捷徑,而種有機菜,就是高端經濟作物,但田間管理耗費精力大,成本高,產量低,有利有弊,以長遠發展眼光來看,種有機菜更有前景,收入也相對穩定。
前提是,種大棚菜需要投資,主要是建大棚的費用,根據標準和功能不同,其造價令農戶望而卻步,又不舍得掏腰包,但多數人是拿不出那么多錢,盡管他們心里明鏡種大棚菜賺錢,無論有機還是無機的,但就是不敢冒險去拆借,甚至于無處去拆借。
這日,初寒妞又來陽光村,在宋書記家吃了飯,飯后她和宋書記聊起來。
宋書記:”我有個想法,你看你家后山村有蔬菜大棚,在東溝村和尖嘴屯少量有,再說陽光村也有不到二十座,分布零散,不如做個整合,命名為「旺順鎮村屯有機蔬菜大棚聯合體」,就像一個集團企業,下設若干分公司,一致對外,這樣就可統籌為一個有機蔬菜開發基地。”
初寒妞:”宋書記的想法很好,單槍匹馬,各自為戰,很難形成一個整體合力,后山村、東溝村和尖嘴屯曾提及過聯合體運營的思路,未加實質化,光有個名,未正式命名。”
宋書記:”那咱就倡議一下,加上陽光村,我牽頭征求大棚戶意見,四地合為一個整體,實行集約化經營,在這樣的框架下才能做大做強,創收也不再是零敲碎打,通過集約化經營,抬升有機蔬菜的品牌效應,實現聯營共贏。”
謀劃取得突破性共識,在宋書記的倡導下,四地大棚戶齊聚陽光村,共商成立聯合體一事,宋書記說,”咱們四地組成聯合體,就是一個整體,好比我們是一只握起的拳頭,而不是幾顆孤立的手指,拳頭要比單獨的手指有力量,能形成重拳出擊,我提議由初寒妞出任該聯合體合作社的社長,再選出其他四地的分社長,所有大棚種植戶為社員。
與會者達三十多人,還有出抽不出空來不了的,大家一致同意由初寒妞出任聯合體合作社的社長,四地由推舉出本村屯的分社長,未有任職的即為社員。
這次聯合體合作社預備會議,歷時半天,經集體討論,做出如下決定,任命:初寒妞為社長,后山村張與冉、東溝村姜大壯、尖嘴屯姜三爺和陽光村姜偉為分社長,,秘書長宋玉寶,社員為全體大棚戶,日常協調員若干。
散會后,其他三地大棚戶參觀了陽光村的大棚,在觀摩時,大棚戶互相交流,為陽光村的大棚戶提出了許多中肯意見,在大棚有機菜種植上,后山村的大棚戶經驗最為豐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