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的冬天顯的有些漫長,李元景本覺得五個月就算是最長的了。
可現實告訴他,差不多要六個月的時間。
一直到次年的三月下旬,李元景這才下令船隊繼續航行。
而至此,他們已經在阿拉斯加停留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度過了一整個完整的冬天。
盡管有著充足的準備,但還是損失了四百多人,這部分人只有一小部分死于戰爭,而大多數死于征戰的路上。
雖然損失挺大的,但收獲也并非沒有,至少有了一些對付嚴寒的經驗不是?
而對于這些陣亡的將士,李元景也并沒有吝嗇,直接公布了撫恤方案。
有后的,李元景將會負責他們的未來,他們的后代可以免費就學,并且每人每月還能拿到三十錢的補貼,直到成年為止。
而在軍中對成年的定義,就是十八歲,因為招兵就是十八歲開始。
對其父母,年滿五十歲開始,每人每月五十錢的生活補貼。
一對老人,一個月加起來一百錢的補貼,這筆錢足夠他們頤養天年了。
而對于無后的,可由本人指定一人享受此待遇。
也就是說,李元景會直接干預,讓他們兄長或者兄弟將自己的孩子過繼一個給陣亡的將士。
雖然還是跟著他們一同生活,但這個孩子卻能享受這種待遇。
除此之外,李元景還特別許諾,將來,陣亡士兵后代進入軍中或者參與科舉的話,同等條件優先錄取,無后者,可由兄弟享受此待遇。
也不知道是計算好的還是怎么滴,很快便給了李元景施展的機會。
有一名叫郭易的隊正在征戰途中染病去世,而他的親兄弟郭懷也恰好就在軍中。
只不過郭懷跟郭易并不在一個團,而戰后論功的時候,郭懷才知道了自己兄長去世的消息。
偏偏,他兄長剛滿十八就加入了當時的海州軍,是第一批跟隨李元景的士兵。
所以,郭易還沒有后代,而由于政策是之后才頒布的,郭易也并沒有能夠立下繼承人。
恰好郭懷和同隊的一個伙長爭奪一個副隊正的名額,兩人在戰功方面不分彼此,能力方面也同樣不分上下。
正好讓上面很是難以抉擇,若是在海州,他們早就大手一揮,兩人通通晉級了。
但是現在不行,軍隊就這么點,缺口也就那么點,所有人都知道,想要在征伐途中晉升不太現實。
最大的可能就是回到海州之后,在論功行賞,除非途中出現了空缺。
就在上面頭疼的不知道如何選擇的時候,李元景的命令下來了。
這下好了,這幫人也不用在頭疼了。
郭懷的兄長死于征戰途中,而且人家還是隊正,這還有啥好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