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的理念,只要上網去搜都能搜的出來,但是想要制造出來,那就不可能了。
從原料到機器,再到人員,都被國際大國盯著,根本不可能突破。
就算是有突破,那也是被默許的。
鋰硫電池自然不會有這樣的待遇,就算是王東來不突破,靠著時間磨,也會有人突破。
現在是2014年,就突破了鋰硫電池,確實是領先了太多。
可是這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在王東來的計劃里面,鋰硫電池之后,就是半固態電池,固態電池,再到石墨烯電池,最后就是近乎無限能源的核電池。
所以,王東來并不擔心自己的突破,幫助到了國外的研究團隊,增強了他們的實力。
根據他的估算,國外的團隊就算是想要復現成功,起碼需要一年的時間,再快,也得大半年的時間。
而這個時間,國內強大的產能早就投入市場了。
價格又低,技術又先進,自然會在市面上形成優勢。
退一萬步說,當西方完成突破,想要投入市場,王東來也早就完成了更高性能的半固態電池的突破。
一步快,步步快!
兩次三番下來,國外的科研團隊只會疲于追趕,在實際的市場競爭上一落千丈。
而這樣的做法,只有一個弱點。
那就是王東來的研發速度,必須要快,還要保持下去。
可是面對擁有系統的王東來,這個弱點并不算是什么弱點。
反而成為了王東來最大的優勢。
辦公室里。
看著自己剛剛寫好的兩篇論文,王東來極為少見地猶豫了起來。
因為,他在想一個事情。
那就是這兩篇應該投到哪個期刊去?
《自然》
《科學》
作為國際上的頂刊,在學術界享有盛名,能夠在這上面發表論文的話,不管是什么國家,什么學校,都是值得一提的榮譽。
而對于華國而言,就更是如此了。
哪怕是發到這兩個期刊
西方的學術霸權,并不僅僅是在數學領域上面。
所以,王東來雖然拒絕將自己的數學論文發在國際數學期刊上面,但是在數學之外的專業領域的突破,還是要發在國際頂刊上面。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快更大地擴大影響力。
等到了一定知名度之后,王東來也會和數學領域一樣,在國內重新創建相關的學術期刊,將自己的主要發明放到上面,提升影響因子,將其變成學術頂刊。
眼下,只能是如此行事了。
……
《科學》編輯部。
作為國際上知名的科學雜志之一,《科學》出現于1880年,彼時的華國還處于封建王朝時期。
經歷一百多年的歷史底蘊積累,《科學》雜志早已成為是全球學者夢寐以求的頂尖期刊之一,放眼全球,能夠和《科學》相爭的唯有《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