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出現了成果,國內不少科學家提出建設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設想,想要精確研究希斯格粒子。
只是,這個建議提出之后,就被楊老旗幟鮮明的反對了。
反對理由很簡單,那就是華國最迫切的需求在于培養高水平的基礎物理人才,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可是在物理學領域的人才卻少之又少。
耗費天量資金去建設大型對撞機,對于國內的物理學發展,好處并沒有想象的大,得到遠遠小于付出。
在楊老的反對聲中,此事被擱置。
可是,王一方從未放棄過這一點。
在剛剛被評選為院士之后,就立即再次提了起來。
這一次,攜帶著成為院士的聲勢,建設大型對撞機的正當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聲勢也更大。
楊老年齡已高,很少出現在媒體前面。
這一次的反對,也不是當著媒體的面直接表態,而是通過個人的渠道發出了一篇文章。
《華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
在文章里面,楊老列舉了好幾個正當的理由。
比如說是吸取白頭鷹建造大對撞機的失敗經驗,耗費資金超乎想象。
華國目前還只是發展中的國家,人均gdp數據不佳,還有眾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大對撞機項目會擠壓其他基礎科學的經費。
在給出了反對理由之后,楊老也在文章里面提到了為什么會有不少高能物理學家會積極贊成建造超大對撞機的原因。
高能物理學是二戰之后的一個新興領域,在七十年來有了輝煌的成就,只是依然存在問題,所以不少物理學家,認為超對稱粒子的存在只是一個猜想,沒有任何實驗根據,希望用極大對撞機發現此猜想中的粒子。
其次,便是超大對撞機的建設,如果真的能把高能物理學推進一大步,那么對于全人類生活都會有實實在在的好處。
最后,便是華國物理高能研究所成立了有三十多年,可是三十多年過去,在世界重要高能物理學家之中,華國占有率不到百分之一二,建設了超大對撞機之后,它的運轉和分析,很有可能會由大量的非華國人來主導,到時候出現了成果,獲得諾貝爾獎,得主也很大可能不會是華國物理學家,等于是白白為他人做嫁衣。
楊老說的很直接,并沒有遮遮掩掩。
到了他這個學術地位以及年齡,確實不用考慮太多。
寫出這篇文章,也能看得出來是一片公心。
文章的最后,楊老更是提出了高能物理研究在不搞大型對撞機之外的另外兩個研究方向。
尋找新的加速器原理和尋找美妙的幾何結構,如弦理論所研究的。
這兩個方向的研究都是不怎么費錢的研究,經濟節約,符合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總趨勢,有效地減輕了高能物理研究的資金投入壓力。
說實話,看到楊老這篇文章的時候。
王東來搖搖頭,笑著說道:“楊老還真是厚道人,要是網上的這些人知道當年為了支持京城對撞機的建設而引發的連鎖反應,也不知道是什么反應。”
感慨完之后,王東來就放下了此事。
大型對撞機的爭論,也隨著楊老的出聲反對,將原本集中在王東來身上的批評,盡數轉移到楊老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