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要說,王東來還和航天領域有一點關系。所以能夠進入科研訓練中心參觀,也就不是什么難事了。
此時,在給王東來講解的正是訓練中心的宋林主任。
在提及到航天員選拔條件苛刻的時候,宋林主任臉上浮現出一種驕傲自豪感。
我國的航天員選拔確實極為的苛刻。
年齡需在25~35歲之間,身高1.60~1.72米,體重55~70公斤,飛行時長在600小時以上,這只是初選條件。
篩選周期長達兩年,程序極多,項目繁雜,其嚴苛程度聞所未聞,甚至家屬同樣需要進行身體健康檢查。
有些東西,宋林并沒有說,但是王東來卻看到過相關的文章。
當年,國內第一次載人飛天任務。
總計3000多名戰斗機飛行員參與初選,最后只留下14人,淘汰率超99%。
而這14人,到最后也不是所有人都飛上了太空。
由此可見,航天員的難得。
“咱們國家的航天事業,也正是有這樣的態度,才能發展的這么好,這么快。”
“我一直都相信,未來的宇宙將會是我們華國人進行主導開發的。”
聽到王東來這么說,宋林頓時好奇了起來。
以往,聽到航天員的選拔條件,其他人要么是一臉的震驚,要么就是一臉的羨慕向往。
然而王東來卻并沒有這樣,而是神情平靜,充滿了自信地說出這句話。
心里好奇,宋林便出聲問了起來:“王院士,我倒是想聽聽你的看法,為什么會這么說”
“很簡單,從名字上就能看得出來我們和西方的不同。”
“我們稱之為航天員,而他們卻是稱之為宇航員,雖然意思相近,但是氣魄卻是截然不同。”
“別看只是小小的一個稱呼問題,這里面卻藏著我們華國博大渾厚的胸懷氣魄。”
“這些東西看似不起眼,平時也沒有什么作用,但是當真正體現出作用的時候,就已經意味我們已經成功了。”
“宇宙航天員和太空航行者,宋主任不妨好好地品味一下,到底是那一個稱呼更有格局,氣魄更深。”
王東來從見到宋林臉上浮現出的那一絲驕傲自豪神色之后,就知道了此人的秉性如何,說起話來也是對癥下藥。
一番話,頓時說的宋林喜笑顏開。
“王院士果然不愧是院士,這一點我還真的沒有想過,原來一直以為是翻譯的問題,卻沒有想到這里面居然還會有這樣的內情。”
“航天員,宇航員,越聽越覺得航天員更有氣魄一些。”
宋林臉上浮現出濃郁的笑意,回味著航天員這個稱呼。
正在這個時候,兩人也走到了訓練場地。
宋林也回過神來,就笑著對王東來介紹了起來。
“王院士,我剛才說到咱們國家航天員的選拔條件,現在就說說咱們國家航天員的訓練內容,王院士不用擔心,這些東西不是保密的,并不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