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里,一片安靜。胡首長的這個問題并不算多么難,但是卻別有奧妙。
如果王東來答不出來的話,那么就證明了王東來這番話根本就是在胡言亂語,沒有絲毫的價值。
但是如果王東來答出來的話,也能通過王東來回答問題的深度,來了解他的了解程度,以此來判斷王東來的底氣何在。
王東來自然也明白這一點,沒有絲毫的擔心。
輕輕地吸了一口氣之后,王東來才出聲說道:“要說第六代戰斗機,我認為就要從第四代戰斗機開始說起。”
“第四代戰斗機因為導彈和雷達技術的提升,所以不再追求急速性能優勢,而是突出中低空、亞/跨聲速能量機動,追求高過載和大迎角特性,采用了大型脈沖多勒普雷達配合中距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加上全向攻擊紅外導彈,設計空戰場場景是先進行中距迎頭攔射,然后進行中低空近距格斗,在空戰之中往往能夠以非常大的交換比碾壓三代機。”
“而第五代戰斗機,則是在第四代戰斗機的基礎上進一步在飛行性能上增加了隱身性能,由此在作戰能力上和上一代飛機產生了巨大差距,在對抗演習中創造了144:0的驚人戰績。”
“第四代戰斗機和第五代戰斗機看似只是在隱身性能上有所差距,但是兩者的差距完全不以道理計。”
“就算是第四代戰斗機靠小修小改局部、外覆吸波涂層、座艙蓋金屬鍍膜等方式,也無法和真正的五代機正面對抗。”
“原因很簡單,技術上差就是差,靠著小手段是無法彌補真正技術上的差距。”
“四代機正面雷達發射截面積在310平米之間,地面遠程對空警戒雷達可在400千米之外發現,三坐標對空引導雷達可在300千米外發現,戰斗機機載雷達可在100千米外發現,如果雷達發射截面積下降十倍,雷達發現距離縮小2/3,及時能量孔徑積提高十倍,也只能增加一半的發現距離。”
“一臺發射功率30千瓦、天線波束寬度2.2度、噪音系數3分貝、系統損耗9分貝、搜索范圍水平90度、垂直30度,搜索時間10秒的s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在無電子干擾條件下可發現147千米外0.008平米的目標,在電子干擾條件下會縮小到約50千米,四代戰斗機的戰斗機機載雷達對0.001平米的雷達發射截面隱身戰斗機搜索距離只有3050千米,電子干擾環境下縮小到520千米,即使隱身戰斗機被四代戰斗機飛行員目視發現,四代戰斗機的機載雷達也無法鎖定隱身戰斗機。”
“五代機擁有四代機探測距離外‘先敵發現、先敵鎖定、先敵開火、先敵脫離’的戰術優勢,可以使得戰場單向透明,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
“所以,根據五代機相比較于四代機的領先優勢,加上所呈現出的效果,第六代戰斗機就必須擁有一項比較特殊,能夠壓倒性的性能特點,可以帶來裝備體系、部隊編制、戰術戰法的顛覆性變化。”
“我很清楚,要研發一款戰斗機的費用是一個天價,少則幾百億,多則上千億,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優勢和輝煌的未來前景,就去強行研發的話,那就是巨大的浪費。”
“目前,我們已經研發出了殲20戰斗機,已經是在當前情況下所取得巨大成功。”
“我也相信組織肯定也早就設立了六代機的研發計劃。”
“我更加相信,我們也一定會按時間完成這份計劃,甚至完成的更早,完成的更好。”
“這個時間,我大膽推測一下,可能是2024年,或者是更早!”
“這些,我都很清楚,但是我依然覺得我們可以縮短五代半戰機的研發時間,而將時間和資金投入到第六代戰機上面。”
“對于第六代戰機,我認為六代機的設計理念應該瞄準的是未來戰場穿透性制空作戰和進入反介入和區域拒止的需求,就是追求大航程、高速、全向全頻隱身和載彈量,具備良好的穿透性制空能力,飛翼布局隱形性能好,減少機身不連續面和獨立結構散射區,因此具備針對l、s波段預警雷達更好的全向隱身能力。”
“當然了,一款戰斗機的核心還是發動機,六代戰機必須要搭載一款更加強大的,具備矢量推力的發動機,實現高超速飛行,就必須要有良好的設計,好減少空氣阻力。”
“目前,現有戰斗機的飛行高度只有一萬多米,那么六代機的飛行高度就必須達到兩萬米以上,因為兩萬米以上的高度空氣稀薄且阻力小。”
“在這個高度上的空氣根本不支持傳統渦扇發動機的運行,只有變循環與超燃沖壓發動機才可以,采用變循環技術發動機可以減少差不多30左右的油耗,還能提高幾乎50%的推力。”
“當年的sr-71偵察機,就是在渦噴發動機的基礎上改成了變循環發動機,但是速度增加到3馬赫之后,渦輪噴氣發動機受限于超溫,往往已經無法工作了,只有超燃沖壓發動機才能提供高超聲速飛行所需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