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愿意掏錢,而且還懂得技術的老板,可以說是真正醉心科研工作者的最愛了。
首先,科研本來就是不斷試錯,需要不斷投入的事業。
也許在同一個項目之中,連續投入個十幾年,都未必有什么成績。
可越是這樣,就需要堅持投入,因為放棄的話,就等于是放棄了之前的所有積累。
資金,對于科研工作者來說,自然是無比重要的。
當年,用算盤計算出兩彈的時候,都沒有減少對科學家的培養。
所以,才會有了后期的累累碩果。
至于懂技術,那也是一個不亞于資金的重要因素。
這些能加入銀河科技的工程師,都是媧通過大數據分析之后,才給出的名單。
雖然這些人里面,沒有多少大名鼎鼎的專家教授。
可是,他們才是航天技術中堅人物。
在原本的單位里面,他們就屬于是那種默默無聞的老黃牛。
默默做事,負責的還都是一些緊要環節。
可是,在榮譽方面,卻是沒有多少優勢,導致名聲不顯。
當初王東來決定接著上面放開民間資本進入航天航空領域東風的的時候,他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那些塌實干活的人。
因為,銀河科技和其他公司不同。
當一家公司的員工超過幾萬,甚至是十萬的時候,就已經是絕對意義上的大公司了。
自然會有大公司病。
大公司病有很多種表現。
各個山頭、管理層級過多,導致執行力變偏、成本飆升,效率下降、干活的不如寫ppt的等等。
不過,銀河科技卻不擔心會有這樣的情況。
原因很簡單。
那就是媧的出現。
作為真正的人工智能,媧是全世界最為強大的工程管理大師。
它一秒鐘的算力,可以精確地指揮幾十萬人。
精確到個人,也就是一秒鐘做出的決定,可以讓幾十萬人做出不同的動作。
而在公司管理上面,也就是每個員工都有一個近乎是幽靈一樣的存在,在盯著他們。
誰干的好,誰做得差,在媧的記錄里面,一清二楚。
這是再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都無法做到的。
也只有銀河科技有這樣的技術實力,做到這一點。
如此一來,銀河科技的研發氣氛,自然就和國內的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完全不同。
沒有嚴格的打卡制度,也沒有什么強制的科研任務kpi,或者是腦殘的領導布置一些沙比任務。
一句話,在銀河科技搞科研,絕對是最為舒服的。
但是,這也不意味著銀河科技就是一個可以混日子的地方。
沒有兩把刷子,當場就能被發現。
只要系統上布置下來的人物,連續三次沒有完成,級別就會降低。
接著就是停止工作,進入培訓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