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總工兼火箭發射總指揮,賈楠。
剩下的,也都是發射基地的中堅人物。
可以說,吳冰對王東來絕對是無比重視的。
不然的話,也不會拿出這么有誠意的迎接團隊。
在車下,簡單地進行了一個寒暄和接待之后。
眾人便被安排著住進了宿舍。
這里畢竟是國內最早的火箭發射基地之一。
所以很多建筑都是老建筑了,具備歷史氣息。
看上去頗為簡譜,實際上,這里卻接待過很多的大人物。
在來之前,就已經講過這一點,所以并沒有人嫌棄這里的條件不好。
沒有五星級大酒店的舒適等。
在眾人都收拾好了之后。
吳冰就邀請了王東來和楊安超前往準備間。
這也是王東來之前提出來的要求。
大家都是搞技術出身的,都明白技術的重要性,這個要求也并不過分。
這個準備間,其實就是火箭的中轉站。
這里只是火箭發射基地,而不是火箭生產車間。
火箭都是在其他的地方生產好,然后運到這里來進行發射。
運來的時候,也不是一個完整的火箭,而是一個個的零部件。
要在這里進行組裝之后,加注了燃料之后,才會發射。
同時,在這個過程之中,還要進行多次的檢測和簡單的調試,來確保火箭質量問題,以及發射的成功率。
在火箭發射成功之前,誰也不敢保證就一定能成功。
所以就只能依靠不斷的檢測和調試,來確保成功。
一次火箭發射,工作人員起碼要檢測幾十次。
里里外外,各個部件都是如此。
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發射前一秒。
只要有一點點的問題苗頭,哪怕是不確定,也會立即暫停發射,再進行檢測。
楊安超其實并不愿意把他們的首次火箭發射放到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之后的。
原因就在于這里。
之所以國內火箭發射,要間隔一段時間,就是處于這個考慮。
工作人員也需要休息。
密集而又細致的檢測,最是勞人。
簡單的點火,只要加注燃料,按一下按鈕,這誰都會。
檢測問題,才是真正的臺下功夫。
也是確保火箭發射成功的秘籍。
咱們國家的航天火箭發射成功率這么高,其中就有相當一部分的原因在這些負責人的檢測工作人員身上。
提前排查出問題,并解決,避免了火箭發射失敗。
而到了準備間之后,王東來就敏銳地察覺到了一件事。
那就是這個初次見面的賈楠,似乎是對他有些意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