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航空研發中心。
作為王東來今年主抓的項目領域,航天航空業務線所得到的支持力度極大。
從第一次金剛號火箭發射成功之后,哪怕是王東來提出了兩個更高的航天任務要求。
但是,依然沒有影響到金剛號火箭的陸續發射成功。
這一次,面對白頭鷹聯邦的公開制裁,上面之所以會如此堅定,如此迅速地給出支持。
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金剛號航天火箭每一次發射成功,下一次的運力就會再次提升一點。
多臺火箭發動機進行并聯,從技術理論上來說,難度并不算大。
可是,在實際操作中,難度卻很高。
因為一枚火箭的成本很高,沒有多少人能夠承擔起失敗的責任。
另外,就是因為每多一臺火箭發動機,對于操縱系統和整體系統就有了更好的要求。
然而,這些難題在銀河科技面前,卻變得很簡單。
還是那句話。
銀河科技采用的是流水線工廠的模式來制造火箭。
用不銹鋼來制造火箭殼,就連焊接也是采用的機器人。
在設計研發步驟中,提高對人員的能力素質要求。
但是在制造步驟中,就無限減少人為因素對產品的影響。
能用機器的就用機器。
火箭再怎么高科技,那也是工業產品。
既然是工業產品,那就要用工業產品的理念進行對待。
抱著這樣的想法,銀河科技在前期的投入很大。
常常是費了上千萬,來優化一個流程。
用人的話,頂多也就是幾十萬,可是用機器的話,就是上千萬。
看似不劃算,可是機器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是人工不能比的。
就在這種和目前航天系統不同的做法,銀河科技每發射成功一次火箭,就是一次無形的沖擊。
還好,王東來已經和航天系統達成了合作協議。
兩大航天工業集團也都積極配合了起來。
如此一來,倒是保住了面子。
對于銀河科技這樣的航天鯰魚出現,上面還是很支持的。
就像是王東來提出來的登月探測,兩大航天集團就提供了一些關鍵的技術。
此時。
王東來正在主持召開一場技術探討會。
參會的人并不算多,有楊安超、張小平以及銀河科技的工程師們,還有兩大航天集團派來的技術專家團隊。
“董事長,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十臺‘力士’號火箭發動機并聯的技術調整,成功地將總推力提升到了世界頂尖水平,可攜帶物資超過了一百噸。”
“如果按照這個水平的話,大概再有十次的發射任務,就能將太空站所需要的物資全部發射上去。”
“要是繼續并聯發動機的話,推力還能提升,攜帶物資重量也能再上一個臺階,所需時間也能減少。”
“只不過,并聯火箭發動機越多的話,安全性也就隨之下降,對于操作系統的要求也就越高。”
聽到楊安超的匯報,王東來輕輕地點了點頭,看向張小平,出聲說道:“張工,一百噸的物資重量看似很多,其實一點都不多。”
“因為我們的太空站說是太空站,其實也可以當成一種另類的太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