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來一邊和楊安超說著此事,一邊視察著基地。
而這個時候,兩人也終于見到了已經組裝好了的巨型‘金剛號’火箭。
九十多米的高度,換算過來快要有三十層樓高了。
靜靜地矗立在哪里,就像是一個參天的巨人一樣,得仰起頭才能勉強看的清楚。
“這才是真正的美學!”
王東來看著眼前的巨大現代工業造物,以一種充滿了感慨的語氣夸贊道。
楊安超看到這枚火箭,心里的感觸要比王東來更加復雜一些。
因為,從來到了星河航天之后,楊安超就感受到了太多和航天系統不一樣的東西。
比如說是研發人員,哪怕是有王東來這個不合常理的超強選手。
但一枚火箭的研發,也根本用不了那么多的科研人員。
楊安超這么多年在航天系統的工作經歷,也讓他熟知這里面的很多內情。
比如說是研究所大多都只是搞設計,把生產制造都是外包了出去。
一個技術方向,就可能會有多個研究所同時在研究。
雖然說是會提升研發效率,加快研發速度,但是更多的是負面。
比如說是人浮于事,人事架構復雜,規模臃腫。
而銀河科技的模式,就給了楊安超新的思路和想法。
3d金屬打印、不銹鋼火箭殼、回收利用技術……
這些技術的成功,更是推動了銀河科技的航天業務大力發展。
楊安超有一種感覺,如果銀河科技還能保持這樣的在航天領域的發展,恐怕上面會重新考慮航天戰略目標的設定。
就像是網友說的那句話,要是連民營私企都做到了登月探測,并且開始嘗試載人登月了,國家隊還在積累技術吧。
兩大航天集團的合作,既是必然,也是順其自然。
通過完成技術交流,并且能夠對銀河科技的航天技術有一個更深的了解。
“董事長,這恐怕是國內最大的一枚火箭了,一口氣可以把將近十噸重的東西送到奔月軌道上。”
“如果這一次試射成功的話,后續再進行試射兩次,進行微調的話,載人登月項目也就算是完成了一半。”
有一點要說明。
一個火箭發射中心所需要的人才是各種各樣的,比如說經驗熟練的吊裝工人,比如說是經驗熟練的操作工。
這些人,銀河科技自然是沒有辦法培養出來,只能是去挖人。
不過,有了兩大航天集團的支持,娃輕而易舉地就抽調了一批熟練工人。
一部分被銀河科技開出來的高工資吸引的跳槽留了下來。
同時,銀河科技也通過流程優化和機器取代,大大地縮減了對熟練工人,對經驗的依賴。
流水線、規模化、成熟化的生產制造,才是王東來認可的發展模式。
尤其是這種重大型工業產品的制造上。
看完了火箭,王東來也沒有停下,繼續視察起了其他的設施。
距離上一次視察,并沒有過去多長時間。
但是改變還是很明顯的。
對于員工的休息保障措施明顯多了起來,臨時休息室,零食臺等等也都布置齊全。
對于此次任務,王東來根本就不擔心。
他對自己的技術,有著十足的信心。
至于說星河航天的生產制造,就更不用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