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今后若是以酬勞維持‘土木勞動者’,會不會導致財政壓力過大?”
盡管劉備心有仁德,但也必須從現實去考慮。
倘若是以酬勞去維持“土木勞動者”,那么將會是超過十萬之數的青壯,所產生的巨大財政負擔,絕對不亞于維持十萬兵卒。
李基聞言,卻是有些啞然失笑,道。
“主公可是忘了如今瀛洲可是有著源源不絕的金銀運往吳郡,對于如今的主公而言,如何合理地花錢,如何合理地將大量金銀流入民間才是關鍵。”
“而‘土木勞動者’的存在,不僅僅能夠完美替代勞役制度,更是能夠藏富于民,讓百姓們在閑暇之余多了一些增加收入的渠道,何樂而不為呢?”
超越時代的眼界,讓李基更清楚經濟與繁華的本質是什么。
大漢最不缺的便是世家那等屯屯鼠,大量的銅錢甚至不惜埋在地下就連繩子發爛了都不會拿出來用。
有錢的世家豪族是屯屯鼠,百姓們則是窮得叮當響,這也是為何明明大漢對于商人的限制遠沒有后世那么嚴重,但是大漢的商業卻遠遠稱不上是繁華的原因所在。
窮!
消費欲望極低!
當然,這并非是百姓們不夠努力或是他們不想消費,實則卻是百姓們兜里沒錢。
所以,被眼界所限制的劉備所看到的,是以酬勞維持的“土木勞動者”所產生的巨大財政壓力。
可李基所看到的,卻是開辟出了一條可以讓錢財流入到百姓口袋的渠道,繼而一點點地進一步激活大漢宛如一潭死水的商業市場。
藏富于民,方為國之大富。
民不富,何以富國?
窮民而富國,實乃竭澤而漁也。
當然,李基想要實現以上內容的前提條件,那便是需要有足夠的金銀銅錢儲備,如此才能一點點地重塑經濟體系。
當然,此事說得輕巧,實則卻也是涉及到方方面面,所需要衡量把握的內容不計其數。
所以劉備即便本能覺得李基所說的是正確的,但卻還是在細細地不斷思索。
盡管劉備對于李基有著絕對的信任,但如此堪稱變革的舉措,將會涉及治下每一個百姓。
為百姓計,為大漢計,由不得劉備不謹慎小心到極點。
且劉備亦不是那等“何不食肉糜”的主君,他對于百姓相當的了解,對于地方運轉的方方面面也是一清二楚。
故以,劉備思索了好一陣后,便是將心中尚存的未解之處以及憂慮一一說出。
如何監管“土木勞動者”?
若是讓“土木勞動者”演變成一種職業,那么將會出現一批擅長協作的青壯,這無疑也是存在作亂風險的。
“土木勞動者”具體運轉制度又該如何?
是終身制,還是存在著相應的期限?薪酬又是如何制定且支付?又該由哪一級的官府進行什么程度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