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里,胡惟庸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他拍了拍九條政孝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道:
“使者大人,你們的心意,本相明白了。你們放心,本相一定會將你們的意思轉達給皇上,至于皇上會如何決斷,那就不是本相能夠左右的了。”
“那就多謝丞相大人了!”九條政孝等人聞言,頓時喜出望外,紛紛起身向胡惟庸敬酒道謝。
酒過三巡,九條政孝等人起身告辭,胡惟庸親自將他們送出了府門,看著他們遠去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的笑容。
回到書房,胡惟庸迫不及待地打開了那個裝著五萬兩白銀的箱子。
看著白花花的銀子,他的眼中閃爍著貪婪的光芒。
他心中清楚,倭寇的野心絕不會就此消弭,他們此番前來,不過是權宜之計罷了。
不過,這又有什么關系呢?
只要自己能夠從中獲利,那就足夠了!
想到這里,胡惟庸的臉上露出了一抹陰狠的笑容。
他決定,要好好利用倭寇這個問題,來鞏固自己的權勢,將那些反對自己的人,統統踩在腳下!
“來人!”胡惟庸對著門外大喊一聲。
“老爺,您有何吩咐?”一個管家模樣的中年男子走了進來,躬身問道。
“你去,給我查!查清楚,最近京城里,有哪些官員,在暗中彈劾我!”胡惟庸眼中寒光閃爍,語氣森然地說道。
管家心中一凜,他知道,老爺這是要動真格的了。
“是,老爺,小的這就去辦!”管家不敢怠慢,連忙躬身退下。
……
翌日清晨,金鑾殿上,百官朝拜,一片肅穆。
倭寇使者九條政孝再次跪伏于大殿中央,聲淚俱下地向朱元璋哭訴倭寇的“悲慘遭遇”,并表示愿意每年向大明進貢白銀十萬兩,絹帛萬匹,以求天朝上國退兵。
“皇上,我等遠渡重洋,不遠萬里前來朝貢,只求皇上開恩,放過我倭寇百姓一條生路啊!”
九條政孝說完,還故意重重地磕了幾個響頭,額頭都磕出血了,看上去倒是情真意切。
文官們紛紛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這倭寇倒是識相,竟愿意年年進貢,如此豐厚的條件,皇上應該會答應吧?”
“是啊,皇上仁慈,想必不會再為難他們了。”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冷眼看著九條政孝的表演,一言不發。
這小子,真當他是三歲小孩,這么好糊弄?
“諸位愛卿,你們怎么看?”朱元璋掃視了一眼底下的文武百官,沉聲問道。
“皇上,臣以為,倭寇既已知錯,并愿意年年進貢,以示臣服,我大明應以仁義為本,答應他們的請求。”
“臣附議!倭寇遠在海外,窮兵黷武并非長久之計,不如接受他們的進貢,以示我天朝上國的寬宏大量。”
文官們紛紛站出來表示贊同,畢竟,在他們看來,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之策。
朱元璋沒有說話,目光轉向武將一列,卻見他們一個個都沉默不語,只是看著站在武將首位的湯和。
湯和是開國功臣,久經沙場,深知兵兇戰危,更明白窮寇莫追的道理。
但是,他更明白朱元璋的脾氣,這個時候,誰要是敢說一句退兵的話,那可就真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了。
“湯和,你怎么看?”朱元璋直接點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