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難怪,這大殿里似乎發生了一場打斗,還有三個倒在地上的太監!
他向馬文升行了一禮,說道:“皇上,廣南西道、湖廣總督陶魯奉旨,討伐瑤民不力,當地官員推三阻四,陶魯奏,請求派兵包圍瑤民,并將所需錢財和糧草清單都列了出來,皇上看罷。”
朱檀坐在馬文生的身邊,不解的問道:“馬大人,什么是瑤童?是不是很能打架?”
馬文生三言兩語,朱檀才明白,原來“瑤僮”是壯族、侗族、瑤族的古代稱呼。
劉健接著說下去,朱檀這才知道,原來是西南一帶有瑤童叛亂,而他們這些同樣是瑤童的官員,卻是無能為力。
至于流官,則是被朝廷任命為流官,權勢不大,甚至不了解酋長的底細,一旦遇到瑤民造反,唯一的下場就是逃亡。
酋長們會給我爵位,給我爵位,這樣他們就容易被控制,所以他們才會聽從命令,但是如果給了他們太多的命令,他們就會起變化,他們會因為父親的功勞而受到更大的傷害。
除了受到朝廷征召的抵抗之外,由于受到了朝廷的庇護,他們也漸漸學會了如何與官方合作,他們往往會通過征收更多的賦稅來壯大自己,在合適的情況下,他們會壯大自己,并且利用自己的軍隊,將自己的勢力分割開來。
劉健說到后來,儼然成了一首歌謠。
“官好一紙,斗得千里。”
朱佑樘臉色有些難看,但這個時候,他也顧不得那么多了,等劉健說完,他才慢條斯理地問道:“劉愛卿,你覺得,這是怎么回事?你可有對策?”
劉健欠了欠身子:“陶魯的計策不錯,以前我們也曾征召過一些瑤童和狼群,但那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很難把握,而且還會助長酋長的野心。”
聽到劉健的話,朱檀拼命的搖著頭。
他不是什么鍵政家,也不是什么鍵盤俠,但他也是在互聯網上見識過的,劉健的理念,本質上就是綏靖政策。
以土治地,終有一天,這群人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朱佑樘現在心情很不好。
看著小舅子晃來晃去的樣子,任八千有些頭暈,便問了一句:“建常伯有什么要說的嗎?”
朱佑樘想要讓楚暮安靜下來,但朱檀還以為這是皇上的小舅子在跟他說話!
朱檀張大了嘴。
“劉先生所言,只是暫時的,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各方面的分裂,所以,我認為,應該逐漸廢除土司的爵位,讓他們在一定的時間內被調離,再通過戶籍、測量、賦稅等措施,加強對土司的監督,從而改變原來的“蠻不出峒,漢不入境的陋習。”
朱佑樘也就是隨便一說,卻沒有料到朱檀會有這樣的見解,心中一動。
就連劉健、馬文升兩人,都用一種不可思議的目光,盯著朱檀。
誰都知道建昌伯是個廢物,胡作非為,可沒想到建昌伯還有這等本事!
朱佑樘愈是細思,愈是認為朱檀所言有理,卻是頗有些為難之意,忍不住問道:“現在蠻人作亂,瑤民叛亂,朝廷無法討伐,若不依靠這些瑤民出身的狼群,那可怎么辦?”
朱檀不自覺的道:“蔬菜!種花別的不行,種菜卻是一等一的。”
在西南,沒有主人的土地,可以把其他地區的人轉移到這里來耕種,前三五年是不需要交稅的,政府會給他們提供地契,幫助他們購買糧食和牲畜,全世界那么多餓死的人,這會讓更多的人搬到邊疆來,還有,取消宣慰司,我們就能做到這一點。”(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