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看不見車子,左右無人時,他啐了一口唾沫。
藝術學院負責帶隊的老師,通知參展的師生,畫展開幕當天,所有人都要到場。
因為很多學生還不是會員,所以只能來充當觀眾,協會會員可能要參加會議。
姜哲跟著師生們回到學校,沒有回宿舍,直接趕回自己的畫室,準備作業——評論文章。
他已經想好論文的切入點,從馬奈的一幅作品入手。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他已經收集到大量的資料。
在紙上寫好提綱,便開始動筆。
因為習慣問題,他喜歡在紙上書寫,然后再輸入電腦。
姜哲拿著一支鋼筆,在紙上寫下了第一行字:
女神游樂場的吧臺,是馬奈在1882年創作的作品,也是這位大畫家創作的最后一幅作品。
在這位畫家彌留之際,觀眾才看到這幅作品。
這幅畫的中心人物,是站在吧臺前的侍女,也許是疲憊或者其他原因,讓她的眼神空洞。
侍女的背后是一面巨大的鏡子。鏡子反射出酒吧熱鬧的場景和空間,以及紙醉金迷的氣氛。
整幅畫的氣氛和畫面中心的侍女神態,形成鮮明的對比,襯托出主要人物的特殊。
姜哲在簡單描述作品之后,便把文章轉向自己的關注點,畫家對于細節的描繪,其手法與審美的關系。
他詳細列舉畫面上的幾個細節。例如,酒瓶,玻璃盤中的水果以及鏡子中的一些人物。筆觸時而簡約概括,時而細膩,并不一味追求流利,在像與不像之間,點到為止,讓觀看者獲得放松和透氣的感覺。
他對吧臺上酒瓶和玻璃杯的細節,進行分析,畫家是如何用小筆觸描寫玻璃杯的透明和酒瓶的色彩以及反光。這些手法讓物品看起來格外真實和立體。
姜哲分析的第二個細節是畫面侍女的面部描繪方法。侍女的面部,幾乎看不到傳統的邊緣線,而是用簡單的筆法,蘸著比膚色略重的色彩,輕輕掃出來的;眼睛也是寥寥幾筆,點上了高光就能傳神。
他在紙上寫道,這樣的畫法,似乎漫不經心,但是細細品味,每一筆似乎都很到位。
這就是畫家把控細節的能力,這種方法與罩染技法的寫實不同,相同的是,畫出生動真實的感受。這樣的細節非常鮮活,能夠讓觀者沉浸其中。
姜哲分析完細節,開始論述觀點。馬奈雖然被稱為印象派的創始人之一,但是他的作品始終和印象派畫家有區別,依然重視對于現實的表達,對形體的塑造嚴謹。他吸收印象派對于色彩的發展,但沒有沉浸于色彩的表達。
畫家嫻熟的直接畫法和一些細節,可以看出對傳統技藝的繼承,屬于現實主義向印象派主義過渡的畫家。他獨有的藝術表現手段或表現語言,形成清透爽朗的風格,能夠讓觀看者沉浸在輕松和愉悅之中。
姜哲在文章的最后寫道,因為時代的變化,曾經的繪畫內容,未必能夠打動今天的觀眾。畫的內容可以隨時代而變,但是每個畫家的表現語言,才是打動觀眾的重要因素。
他寫下句號,放下鋼筆,審閱近乎一氣呵成的稿子。
想寫的內容基本都寫出來了,但有些地方還不完善。他偶爾拿起筆,在紙上修修改改。
因為準備充分,他在研究分析過程中,想到很多問題,讓他對油畫的學習有了新的思考。這些內容在文章中都有體現。
看了幾遍之后,覺得還有地方可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