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哲點擊使用觀摩機會。
系統頁面上,全息光影打開。
他跟隨電影般的鏡頭,看到了一個年輕人,走到一幅還沒有完成的作品前,進行觀摩,然后,用素描技法臨摹未完成的作品。
這幅畫上,有一個年輕人和一只天鵝。
當年輕人臨摹完成,畫面消失。
姜哲暫停觀摩,回憶剛才的看到的內容。
這是拉斐爾臨摹達芬奇作品——麗達與天鵝(也稱為樂達與天鵝)的場景。
達芬奇的名作,已經遺失,如今,只能從他的一些素描稿中,看到一些局部,反倒是在拉斐爾的作品中,能夠看到這幅畫的全貌。
姜哲把剛才看過的內容,回憶一遍,特別記住拉斐爾臨摹的方法,然后,繼續觀摩。
第二段影像,拉菲爾圍繞著一個大理石雕像,進行觀摩。雕像也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
拉斐爾依舊用素描臨摹這一張作品。
這段影像,定格在一幅素描作品上。
畫面上,表現的是一件雕像的背面。
看完這一節影像,姜哲明白,這是拉斐爾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名作——大衛雕像。
他觀摩的角度也很奇特,是從雕塑的背面,進行觀察。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這些影影,是系統根據現有資料重構而成。從這些影像中,能看到最貼近真相的效果或過程。
第三段,第四段……
姜哲每看一段,都會暫停,進行回顧。把看過的東西消化之后,才會繼續觀摩下一段。
雖然這些觀摩影像并不連貫,有些也不完善,但是姜哲已經能看到拉斐爾的學習過程,也看到了比較完整的步驟——從草圖到刻畫,直到最終完成創作的過程。
拉斐爾的學習過程,有幾個階段:臨摹達芬奇等大師的作品;改良部分名作,(可以稱洗稿);獨立創作。
他的繪畫步驟,也經歷了多次變化。
最初的,從草稿開始,進一步完善草圖,完善整個構圖以及表現特定細節。
這位畫家在構思期間,會將一些元素分散,單獨練習的,最后再重新組合起來。
在盡管畫家的草稿已經很完善,但是姜哲發現,這位畫家有可能是在創作最后一步時,仍舊會進行修正。
在這些影像中,姜哲還發現,拉斐爾將一些草稿與素描視為工具,并不認為藝術品。猜測,有可能是覺得這些作品不夠完善。
在一段影像結束后,姜哲就停止觀摩。之前的觀摩過程,已經很多內容需要消化,剩下的影像,可以找時間繼續。
這次的觀摩,給了他很多啟發。
他把拉斐爾如何選用材料,技法的演變完善等信息。回憶并詳細記錄下來,以備參考。
例如,在大部分畫作中,拉斐爾使用楊木制成的面板(偶爾用椴木做)這些木板用橫條與燕尾榫連接。他使用的油畫基底,是在面板上使用熟石膏和動物膠混合。
通過影像,姜哲發現了從油畫基底到草圖,再到諸多顏色層的諸多變化。特別是被筆觸隱藏的一些東西。
拉斐爾常用的轉稿辦法,是把畫好的素描稿,固定在木板油畫基底上。在素描稿的重要線條上,均勻扎孔,然后,在素描稿上覆蓋一層碳粉。碳粉通過小空洞,落入稿子下的油畫基底上,拿走素描稿,就會看到油畫基底上,出現了有黑點組成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