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清晨,
姜哲坐在工作臺前,翻看一本從巴黎帶回來的畫冊。
畫冊中的作品,以德語系畫家為主,其中有丟勒的作品。
素描課程的作業雖然順利完成,但是,系統發出的挑戰任務還在,把素描技能提升到大師級別的任務,還沒完成。
他想延續之前對素描的學習,繼續研究,希望盡早完成任務。
他從畫冊和系統資料中,選出丟勒的四幅代表作,都是自畫像。
丟勒的代表作,就是他的自畫像。
四幅作品,分別記錄丟勒的不同年齡段。
第一幅是素描作品,是丟勒13歲時的自畫像。他在畫面的右上角,留下了一段話,“這是我在1484年時,畫的自己。當時,我還是個孩子。”
姜哲看著文字,從語境判斷,這應該是丟勒成年之后,寫的一段話。
他沒有臨摹這幅作品。畢竟,丟勒這時候的技藝還不完善。
他用讀畫的方式,分析之后,就開始看第二幅作品。
這是一幅油畫。
畫冊上有這幅作品,但系統中存儲了一張更清楚的資料。
這幅作品現收藏于盧浮宮,所以,姜哲在游覽途中,收集到詳細資料。
他用系統頁面,觀摩作品。
這是丟勒22歲時的自畫像,尺寸是56x44cm。雖然是油畫,但是畫家是把形象畫在羊皮紙上,又裱糊在油畫布上。
這幅畫上的丟勒,手上拿著一種植物。其裝扮在今天看來,有些怪異。但是,姜哲查到資料,這種裝扮文藝復興非常時尚的一種打扮。
根據現在的研究,這幅畫是丟勒寄給他未見面的未婚妻的作品。
姜哲找出一張素描紙,開始用系統獎勵的素描技巧,臨摹這幅油畫。從油畫上可以看出,此時他的技巧已經很高超。
他沒有臨摹所有細節,而是重點描繪面部與手。
很快,臨摹完成后,姜哲審視畫面,這幅畫象征著愛情,可惜,丟勒在結婚后不到三個月,就去了意大利,說是去學習藝術,學習文化。
姜哲重新打開畫冊,找到了第三幅作品。
這是丟勒描繪在意大利時的自己。當時,他26歲。
姜哲用上一幅作品,對比這幅畫中的丟勒形象。可以看出,相貌裝扮差別比較大。
丟勒留著波浪的長發,蓄起胡須,帶著當時最流行的黑白條紋的帽子,以及象征高貴的白手套。
在姜哲看來,兩幅畫差別最大的,是丟勒的眼神。22歲的丟勒,還有一絲青澀,在26歲時的丟勒,眼神中則透露出自信與沉穩。
姜哲還在這張畫上,看到了丟勒非常著名的簽名,一個略微變形的a,下面是一個d。
對于這幅作品,姜哲只是研究,沒有臨摹。
他把學習重點,放在第四幅作品上。
丟勒在28歲時,創造了這幅舉世聞名的自畫像,他在畫中留下文字:“我,來自紐倫堡的阿爾布萊切特——丟勒,用最和諧的色彩,為自己畫了一幅自畫像。”畫上還有他的一個簽名。
那這幅畫,相比之前的自畫像,更加知名,更加特別。
因為創作自畫像,需要鏡子,所以,畫中人大多數是是側對鏡頭的,而這幅畫卻是正對鏡頭,創作中會有一些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