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把畫具先放在畫室,然后去多媒體教室聽課。老師要用大投影。”班長來傳達通知。
這種事情常有,雖然是寫生課的,但是,如果老師講課要用更清楚的投影,就要用多媒體教室。
這時候的高檔多媒體儀器,還沒有普及。
姜哲和同學們來到多媒體教室,看到一位男老師和兩位同學,正在調試投影。
學生們自己找位置坐下,
姜哲看看手表,7:56。
老師調試好投影,讓所有人坐好,先做自我介紹性。
老師姓遲,負責油畫寫生課。
“同學們,你們在本學期做的色彩練習和素描練習,我也去看過。關于本節課,我先說說總體要求。
大家的學習油畫,必然要發揮出材料的特性特質,之前學的東西也不能丟掉。素描色彩這些技能,是輔助你造型的。但是,造型不能照抄照搬。
你把模特原模原樣的畫出來,那不叫畫畫。
包括我今天的要講的這些東西,是讓你學習,決不是照抄,要畫你自己的東西。
參照好的繪畫,參照模特,有了感受,再來創作。”
老師說完要求,開始講課。
他從法國新古典主義油畫開始講起,重點講述大衛和安格爾的肖像畫,然后講解巡回展覽畫派和印象派畫家的肖像畫,又講到馬蒂斯。
他所講述的內容,部分是他游學時期拍攝的高清照片。一些資料的取景角度和書籍不同,所以學生們聽的很認真。
讀大學有一個重要的學習途徑。那就是,老師談的某些內容,可能是學生一生都無法接觸的信息。
例如,遲老師講了很多他在埃爾米塔什(冬宮)收集到的資料。
很多學生可能一生都沒有機會親自去接觸。但通過老師的講解,可以了解相關信息。
遲老師點擊鼠標,展示屏幕上換了一幅肖像畫。
這是是一張小尺寸的油畫頭像,學生們都沒看出,這是誰的作品。
遲老師解釋:“這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法國畫家創作的肖像畫。與知名畫家大衛,生活在同一時期。這種肖像畫,很像今天的證件照。在沒有照片的時候,有很多畫家,就以畫這種肖像畫為生。通常是22x17cm左右,樣式,動作角度完全一樣。很多畫家,用一兩個小時就能畫完,如果客戶急著要,甚至當天可取。
可是,一旦有了相機,這種繪畫就會被取代。
就算是這種肖像畫,也是有一定的美化功能的。
所以,到了今天,我們首先不能用像不像作為衡量繪畫的第一標準。每個人要找到自己想要的美感。”
他講完范例,接著說出具體要求:學生在兩周內,至少完成兩幅油畫寫生,尺寸不小于50x60cm。
“原本的寫生課要求,是是完成四幅。我與幾位老師商量過后,覺得時間太倉促,容易出現應付公事的作品。所以,咱們就改為至少兩幅,給大家充足的時間。
聘請的模特,一共三位。你們可以自選。”遲老師再次強調,“不著急,有了感覺再動筆。”
老師授課完畢,剩下的,靠學生自己去領會。
姜哲和同學們回到畫室。
10:00,模特們來到畫室。
學生們已經分成三組,三位模特各自到位置上坐好。